“润腔”研究四十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orty Years' Study on "Runqiang"
  • 作者:郭克俭
  • 英文作者:Guo Kejian;
  • 中文刊名:MUSI
  • 英文刊名:Music Research
  • 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施光南音乐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音乐研究
  • 年:2019
  • 期:No.19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ZD005)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USI201901015
  • 页数:7
  • CN:01
  • ISSN:11-1665/J
  • 分类号:113-119
摘要
<正>在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依心抒怀"的即兴创作现象由来已久,古代曲家不乏精辟论述。明人王骥德在"论腔调"中便开宗明义地道出堂奥:"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1))曲有格范而唱可生变,显然在王氏看来,中国戏曲音乐是由"基本曲调"和"歌唱把握"两部分构成,那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唱腔种类以及异彩
        
引文
(1)(明)王骥德《方诸馆曲律》,载傅惜华编《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2)同注(1),第46页。
    (3)参见《文汇报》1963年6月10日第四版载《对声乐民族化、群众化的一些看法—从马国光同志的演唱谈起》一文。
    (4)关于“润腔”概念由来考证,笔者拟专文详述,此不赘言。
    (5)连波《弹词音乐初探》,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135页。
    (6)丁雅贤《民族唱法浅论—学术报告提纲(1979年12月12日)》,载《心灵的歌唱》,沈阳出版社2011年版,第50—51页。
    (7)《中国音协辽宁分会会刊》1980年第2、3期连载。
    (8)载《第三届沈阳音乐周理论、学术报告选编·论乐篇》,1980年编印。
    (9)丁雅贤《谈民族声乐演员基本功与训练》,载《第三届沈阳音乐周理论、学术报告选编·论乐篇》,第269—280页。
    (10)丁雅贤《关于编定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的意见》,《乐府新声》1989年第2期,第27—32、26页。
    (11)张淑霞《“润腔”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意义及分类》,《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第55页。
    (12)参见《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326页。
    (13)陈小香《常香玉演唱艺术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第187页。
    (14)薛良、席强《从中西比较看民族管弦乐队》,《中国音乐》1994年第3期,第5—9、12页。
    (15)薛良《吟唱与咏唱》,《中国音乐》1982年第2期,第46页。
    (16)应是“筐”,可能是校对有误。
    (17)薛良《论“框格在曲,色泽在唱”》,《中国音乐》1992年第3期,第5页。
    (18)席强见刊四篇润腔文论分别是:《“润腔”初探》,《中国音乐》1991年第4期,第52—53页;《民族曲调中的“润腔”结构》,《中国音乐》1992年第1期,第34—35页;《润腔与记谱的关系》,《中国音乐》1992年第2期,第11—12页;《调式与润腔》,《中国音乐》1992年第4期,第46—48页。
    (19)席强《“润腔”初探》,第52页。
    (20)席强《润腔与记谱的关系》,第11页。
    (21)董维松《论润腔》,《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第62页。
    (22)同注(21),第62页。
    (23)梁佶中《民族声乐的润腔艺术》,《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5期,第48—53页。
    (24)参阅中国知网检索数据(截止2018年12月15日)。
    (25)冯光钰《润腔研究的新角度—写在董维松教授80大寿之际》,《中国音乐》2011年第1期,第1—3页。
    (26)立项批准号:05BD027。
    (27)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28)同注(27),第3页。
    (29)同注(27),第5页。
    (30)汪人元《京剧润腔研究》,《戏曲艺术》2011年第3期,第1页。
    (31)同注(30),第2页。
    (32)同注(30),第9—11页。
    (33)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34)卓松年、杨珍《京剧旦角润腔规律初探》《戏曲研究》2010年第1期;张盈《论“歇气”润腔法—福建南音泉州派和厦门派的唱腔差异》《乐府新声》2010年第4期;沈德鹏《浅谈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腔》《乐府新声》2011年第2期;阳梅《程砚秋京剧润腔分析—以〈荒山泪〉〈锁麟囊〉为例》,《齐鲁艺苑》2011年第3期;张莺燕《宋代唱论中的润腔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何益民、欧阳觉文《湖南花鼓戏润腔二十一法初探》,《音乐创作》2013年第8期;令狐青《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刍议—以汉族民歌“润腔”理论研究为例》,《文艺研究》2014年第3期;樊凤龙《润腔及其在晋剧唱腔中的运用》,《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1期;胡晓东《佛乐唱导韵腔技术分析—以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唱腔为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陈燕婷《南音润腔之美》,《音乐与表演》2016年第3期;韩菽筠《梅派京剧“咬字吐字”和“润腔”技巧在京歌中的运用—以京歌〈梅兰芳〉的演唱为例》,《人民音乐》2016年第7期;郭茹心《润腔语词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润腔辨析—以上党梆子〈窗前梅树是我友〉为例》,《中国音乐》2016年第2期;王亮《中国民族旋律润腔读谱方法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石尉《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戏曲研究》2017年第4期;邢晓萌、徐敦广《汉族民歌合唱润腔的韵味及其表现》,《文艺争鸣》2018年第5期;孙晓洁《润腔技巧在唱腔中的应用》,《中国京剧》2018年第10期。
    (35)包爱玲《浅论蒙古高音四胡演奏技巧的“润腔”手法》,《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赵琦:《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润腔特色》《大舞台》2014年第2期;张丽《精湛作品的隐秘结构研究—“微”视角下闵惠芬二胡润腔艺术力度形态解析》,《人民音乐》2015年第11期;戴维娜、王佳怡《江南丝竹琵琶昆曲化之润腔演奏初探》,《艺术研究》2016年第3期;唐荣《论杨立青的〈荒漠暮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润腔》,《音乐艺术》2017年第4期;郑怀佐《闵惠芬二胡“声腔化”演奏技法探究》,《音乐与表演》2018年第3期。
    (36)杨荫浏述、李妲娜整理《谈中国音乐的特点问题》,《中国音乐》1982年第1期,第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