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东北亚走廊研究再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thinking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Study on Northeast Asian Corridor
  • 作者:刘丹
  • 英文作者:LIU Dan;Bohai University;
  • 关键词:东北亚走廊 ; “一带一路” ; “多元一体” ; 东亚文化圈
  • 英文关键词:Northeast Asia Corridor;;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pluralistic integration;;East Asian Cultural Circle
  • 中文刊名:GX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西民族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1;No.20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安东都护府与东北亚走廊研究”(项目编号:17BZS102);;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项目编号:WW2016002)
  • 语种:中文;
  • 页:GXZS201903023
  • 页数:9
  • CN:03
  • ISSN:45-1349/C
  • 分类号:142-150
摘要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族走廊研究不断拓展。东北亚走廊与"一带一路"相关联,是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走廊"概念的基础上,新近提出的学术概念。东北亚走廊在文明起源、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以民族走廊为视角,多学科并举,从学理与现实角度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推动东北亚走廊研究走向深入。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study on Chinese ethnic corridors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Linked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Northeast Asian Corridor is a new academic terminology based on the "corridor" concept proposed by Prof.Fei Xiaotong.The Northeast Asian Corridor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ethnic migration,cultural exchanges and trade activitie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world today.At present,we should unceasingly broaden the research field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and deepen the study on the Northeast Asian Corrid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corridors on the basis of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引文
[1]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2]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3).
    [3]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3).
    [4]崔向东.辽西走廊变迁与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崔向东.辽西古廊道与古代文明交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6]崔向东.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论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7]崔向东.辽西古廊道:“行走”的中华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2(7).
    [8]郭大顺,张兴德.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J].文物,1986(8).
    [10]郭大顺.论东北文化区及其前沿[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
    [11]郭大顺.从世界史角度研究红山文化[A].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第八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
    [12]穆崟臣.“驿路”与“国家化”——论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丝绸古道[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13]刘凤鸣.东方海上丝路与东北亚早期的文化交流[A].崔向东.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论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7.
    [14]王子今.秦汉时期渤海航运与辽东浮海移民[J].史学集刊,2010(2).
    [15]吴风霞.辽金时期的民族迁徙与辽西走廊滨海州县的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16]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17]王小甫.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8]田立坤.步摇考[A].张庆捷,李书吉,李钢.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9]朝阳北塔考古勘察队.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地宫清理简报[J].文物,1992(7).
    [20]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金银器[J].考古,1978(2).
    [21][俄]Э.B.沙弗库诺夫,著,郝丽娜,营思婷,译.东北亚民族历史上的粟特人与黑貂之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22]徐苹芳.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J].燕京学报,1995(1).
    [23]杨旸.明代东北亚丝绸之路与“虾夷锦”文化现象[J].社会科学战线,1993(3).
    [24]曲枫.东北亚走廊与史前爱斯基摩文化的中国因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25]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6]费驰.晚清中朝商路历史性变迁原因及其影响(1882—1894)[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
    [27]栾凡.明代女真商人与东北亚丝绸之路[J].东北史地,2015(11).
    [28]辛德勇.论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1)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发表了系列关涉东北亚走廊的文章,光明日报、辽宁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皆对崔向东教授进行了专访,并对东北亚走廊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这些报道主要有:郝欣、曾江.在历史长河中考察民族文化走廊[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10-21;曾江.三板块六方向推动“东北亚走廊”研究走向深入---访渤海大学东北亚走廊研究院教授崔向东[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11-24;崔向东.辽西古廊道:“行走”的中华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2;崔向东.辽西古廊道:辽河文明“历史的地理枢纽”[N].光明日报,2016-11-29;崔向东.辽西走廊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3;崔向东.中原先进文化和典籍不断地由辽西传入辽西古道可定义为“诗书之路”[N].辽宁日报,2017-5-28等。这些研究进一步推动了东北亚走廊的研究。
    (1)这些项目主要有辛时代博士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安东都护府与东北亚走廊研究”(项目编号:17BZS102)、裴永亮博士的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研究”(项目编号:L17AZS001)、崔向东教授的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项目编号:WW2016002)等。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九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174页。
    (2)(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〇乌丸[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35页。
    (3)(唐)房玄龄.晋书:卷一〇九慕容皝[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23页。
    (1)(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二熙宗孝成皇帝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3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卷二十祭肜[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45页。
    (2)(北齐)魏收.魏书:卷一〇〇契丹[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23页。
    (3)流鬼,在北海之北……靺鞨有乘海至其国货易,陈国家之盛业。于是其君长孟蜯遣其子可也余志,以唐贞观十四年,三译而来朝贡。初至靺鞨,不解乘马,上即颠坠。其长老人传,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噉人。莫有涉其境,未尝通聘。(唐)杜佑.通典:卷二〇〇流鬼[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491页。
    (1)“香旦”,即邻人的意思。后讹化为“山旦”,在日本文献中又写作山靼、三靼等,因此称之为山丹交易,也称山靼交易、三靼交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