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人”正名:斯密利己经济人理念的悖论解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清平
  • 关键词:斯密 ; 利己 ; 利他 ; 理性 ; 经济人 ; 道德人
  • 中文刊名:GZSK
  • 英文刊名:Guizhou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复旦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0
  • 出版单位:贵州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350
  • 语种:中文;
  • 页:GZSK201902002
  • 页数:9
  • CN:02
  • ISSN:52-1005/C
  • 分类号:17-25
摘要
斯密在《国富论》里主张,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只会基于利己动机、凭借理性权衡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从而为现代经济学有关"利己经济人"的基本预设奠定了基础。但反讽的是,他在某些经典论述中又自败地否定了这一预设,不仅自发地承认了经济人也内在拥有利他的动机,而且还自觉地要求经济人遵守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解开斯密在这个问题上的悖论,有助于我们回答"看不见的手"、"经济人"与"道德人"截然二分等著名的难题。
        
引文
[1]朱绍文.《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J].经济研究,1987(7):41-45.
    [2]斯密.国富论(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斯密.国富论(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5]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李黎力,张红梅.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及其批判述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5):31-36.
    [7]杨春学.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J].经济研究,2001(4):82-90.
    [8]周业安.行为经济学:引领经济学的未来?[J].南方经济,2018(2):1-11.
    [9]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卡尔·沃尔什.经济学(上册)[M].黄险峰,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10]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7.
    [1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00-501.
    [12]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张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40-41.
    [13]刘清平.“避恶”对于“趋善”的前提性意义——兼论“成功学”与“正当论”的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16(7):4-8.
    [14]布雷特,兰塞姆.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M].孙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王国乡,李高阳.“亚当·斯密问题”的终结[J].社会科学战线,2015(4):41-45.
    (1)出于行文统一的考虑,本文在引用西方论著的中译文时会依据英文本略有改动,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不幸的是,现代经济学往往像斯密那样在“利益”与“理性”之间直接划等号,结果不加辨析地将利己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看成是同一个理论预设,却没有注意到前者偏重于强调经济人仅仅拥有利己的动机,后者偏重于强调经济人通常诉诸理性的权衡,彼此间存在微妙的差异。在这个问题上,阿马蒂亚·森曾指出了“合理”与“有利”之间的某些区别。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出版,第20-2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