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会通 融汇古今——李炳海教授学术述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庆利 ; 白阳
  • 关键词:李炳海 ; 研究领域 ; 研究方法 ; 治学风格
  • 中文刊名:ZAIE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01
  • 出版单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40;No.201
  • 语种:中文;
  • 页:ZAIE201801022
  • 页数:6
  • CN:01
  • ISSN:21-1512/C
  • 分类号:121-126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炳海教授一直活跃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丰硕,风格独到。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从情与理的角度审视盛世背景下的汉代文学,立足文学本位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古代辞赋,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立足新的观念评估先秦诗歌史,从文献学和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早期神话,研究领域涉猎广阔。在研究方法上,他注意词语辨析与文本考证并重、内证与外证互补、类别划分与量化分析兼顾,力求以特殊视角印证普遍规律。他在研究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表现为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治学精神,广博会通、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深入浅出、融汇古今的学者风范。
        
引文
[1]张庆利.旁搜远绍,多方求索——记李炳海教授[J].古典文学知识,1994(5)78-83.
    [2]李炳海.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
    [3]李炳海.黄钟大吕之音——古代辞赋的文本阐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21.
    [4]李炳海.生命一体化和生命能量转换理念的艺术显现——先秦两汉文学中的伐树折枝事象[J].社会科学辑刊,2004(5):144-150.
    [5]李炳海.从贫困非病到不以病为病:先秦道家文学中的疾病事象[J].中国文学研究,2005(3):36-40.
    [6]李炳海.古代的水火崇拜与神话中的珠玉意象——兼论先民长生意识和审美崇尚的关联[J].中国文化研究,2003(3):2-19.
    [7]李炳海.《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意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5):94-99.
    [8]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的梦境及生命沟通[J].学术论坛,2007(8):95-99.
    [9]李炳海.群体生命意识的艺术载体——《诗经》相关词语的生成、运用和解读[J].中国诗歌研究,2002:29-37.
    [10]郭杰,李炳海,张庆利.先秦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11]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2]李炳海.从神坛灵域走向人间世俗——再论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J].社会科学战线,2003(4):109-114.
    [13]李炳海.时间神和创造神之祖的双重角色——东方古神帝俊谱系的破译解析[J].东疆学刊,2003(3):8-15.
    [14]李炳海.黄帝孕育神话的生成根据及文化意蕴——兼论哲学理念对神话创造的制约[J].齐鲁学刊,2004(5):110-114.
    [15]李炳海.原始宗教灵物崇拜的载体——洋洋大观而又井然有序的昆仑[J].世界宗教研究,2005(1):121-128.
    [16]李炳海.上古虚拟世界的天籁之音——论《五藏山经》有关精灵音乐的记载[J].文艺研究,2011(2):47-53.
    [17]李炳海.五行之神的历史原型及其形象演变[J].甘肃社会科学,2011(4):103-106.
    [18]李炳海.空间方位理念统辖下的人体样态设计——《山海经》对北方土著奇形怪貌的记载[J].学习与探索,2012(2):136-140.
    [19]李炳海.婴儿之音的动听与诱惑——论《五藏山经》音如婴儿的精灵[J].晋阳学刊,2013(5):140-145.
    [20]李炳海.《山海经》南、北赤水的差异及其名称的生成[J].中国文化研究,2014(2):25-33.
    [21]李炳海.屈骚中的“彭咸之所居”和“彭咸之遗则”[J].学术交流,2015(7):181-187.
    [22]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66.
    [23]李炳海.原始野性的展示、弱化和重现——先秦文学马意象的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5(6):96-101.
    [24]李炳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生命感应——先秦两汉散文的一个透视点[J].齐鲁学刊,2007(4):65-69.
    [25]李炳海.先秦楚辞与“灵”字相关词语和意象的辨析[J].江汉论坛,2014(1):115-119.
    [26]李炳海.视野与方法——楚辞学案判评的关键和枢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4):6-16.
    [27]张国学,任凤霞.世纪寄语:百位教授写给当代大学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52-153.
    [28]李炳海.《天问》对吴国初创期的历史叙事及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18-125.
    [29]李炳海.论楚辞体的生成及其与音乐的关系[J].中州学刊,2004(4):93-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