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竞技体育人才群体研究(1949—1966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the Sports Talents among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1949—1966
  • 作者:郭惠杰
  • 英文作者:GUO Hui-jie;Concord Colleg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归侨 ; 体育史 ; 竞技体育 ; 体育人才 ; 体育发展 ; 跨国活动
  • 英文关键词: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the history of sports;;competitive sports;;sports talent;;sports development;;transnational activities
  • 中文刊名:HQLY
  • 英文刊名: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 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
  • 出版日期:2016-06-01
  • 出版单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 年:2016
  • 期:No.114
  •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13CTY013);; 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 语种:中文;
  • 页:HQLY201602007
  • 页数:10
  • CN:02
  • ISSN:11-1158/K
  • 分类号:65-74
摘要
论文选取1949-1966年间的归侨体育人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群体的形成原因、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力图呈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力量、侨务政策、社会经济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归侨竞技体育人才所承载的特定历史使命、归侨竞技体育人才群体面对社会转型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海外华侨华人体育人才与中国发展之关系。归侨体育人才群体的形成,主要缘于国家动员形成的巨大拉动力量、东南亚局势动荡促成的外在推动力量,以及国家认同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群体的规模与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回归时间峰值化、空间特征区域化、回归通道社团化、来源构成多源化等特征;群体的贡献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扮演的多重角色:首先,筚路蓝缕,成为推动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特殊海外力量;其次,言传身教,成为指引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幕后英雄;最后,在"文革"中,他们开始跨国流动,走向更为广袤的空间,推动了竞技体育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与交流。
        This paper is focus on the sports talents among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from 1949 to 1966, and analyzes the origi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group, with an attempt to appreciate its positiv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y placing this group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to which overseas Chinese sports talents had contributed over the time. During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eturned sports talents had a special historical mission,as they were being placed under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forces,state's policy o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facing the difficult choices between different value systems. The formation of the returned sports talents was rooted in the strong pressure of the state mobilization,the instability of Southeast Asian politics,and the spiritual power of the national belonging. And its development had some distinctive features,which are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the peaking of the returning time,the localizing of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the communal grouping,and the multiplying of origins. The contribution and value of this group are embodied in their multiple roles: first,they became the special force tha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New China; Second,they brought their knowledge and coached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of Chinese sports talents; Lastly,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y moved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and moved to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space,where they played a greater role of broadening cultural exchanges.
引文
[1][28]方雄普:《华侨华人与体育杂谈》,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第76~77页。
    [2]若雪:《汤仙虎:再造羽坛灿烂星光》,《侨园》1998年第1期。
    [3]蔡扬武:《旧中国网坛三位华侨球星》,《体育文史》1989第3期。
    [4]梁英明:《誉满羽坛,功载史册---献身羽毛球事业的归侨陈福寿及其伙伴们》,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5]Sven Steinmo,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eds,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257.
    [6]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年,第8页。
    [7]江正茂:《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亚运前夕怀念贺龙同志》,《人民日报》1990年6月21日。
    [8]庄国土:《新中国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的变化(1949一1965年)---新中国政府侨务政策研究之一》,《南洋问题研究》1992年第2期。
    [9]宋凤英:《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贺龙》,《党史纵横》2008年第6期。
    [10]江和平、岑传理:《见证体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第32页。
    [11][15][41]李定国:《华侨爱国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56、256、255页。
    [12]《印尼华侨回国球队抵京》,《人民日报》1953年5月19日。
    [13]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侨务处:《印尼华侨回国球队情况介绍》(1953),卷号148-目录号2-档案号471。
    [14]2011年7月16日福州印尼归侨教练林丰玉接受访谈时口述。
    [16]2013年12月2日厦门归侨刘晓征(新中国第一代羽毛球国手)接受访谈时口述。
    [17]杜裕根:《论近代华侨爱国主义的特征》,《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8]福建羽毛球协会编:《纪念福建羽毛球队建队三十五周年礼赞三十五年特刊》,香港美德印务公司,1991年,第40~43页。
    [19]侯加昌口述、黄薇整理:《挚爱》,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20]陈媛:《回望与沉思---近代大学教授群体研究(1895-1949)》,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2页。
    [21]《十单位网球对抗赛》,《人民日报》1962年9月18日。
    [22]乐正:《从“时间递进”到“空间传动”》,《学术研究》1989年第1期。
    [23]李亦园:《一个移殖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70年,第133页。
    [24]根据香港中华业余游泳联会网址(http://hkcasa.org.hk/history.ht)相关资料整理。
    [25]《缅甸华侨体育观光团抵京》,《人民日报》1953年8月2日。
    [26]潭江:《三破世界纪录的黄强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13日。
    [27]洪卜仁编:《厦门体坛百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23页。
    [29]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编:《青春为祖国闪光》,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第383~385页。
    [30]时间、张光途:《精神的田园》,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31]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福建省志体育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0页。
    [32]《侨生赴沪夺标》,《福建侨报》1959年3月21日。
    [33]许月云:《侨乡社会资本与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7~28页。
    [34]2013年12月2日归侨刘晓征在厦门家中接受访谈时口述。
    [35]“习近平赞霍英东申奥贡献,回忆戚烈云容国团”,http://www.chinanews.com/olympic/news/2008/07-07/1303943.shtml,2008-07-07。
    [36]《体坛老将新星畅谈体育战线大好形势》,《人民日报》1979年9月14日。
    [37]北京电视台体育部和中国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制作:《光荣与梦想---新中国体育50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38]潭江:《华侨华人与奥林匹克:“中国的贝利”容志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17日。
    [39]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40]和平、李宗浩:《奥林匹克棒、垒球》,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42]李贺普:《我把祖国比母亲---记归国华侨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人民日报》1978年4月17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