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国际法”研究思路之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consideration on the Scholar' s Approaches to“International Law of Chunqiu Period”
  • 作者:张锋
  • 英文作者:ZHANG Feng;College of Humanity and Law,Hebei United University;
  • 关键词:春秋国际法 ; 研究思路 ; 持今证古 ; 就史言史
  • 英文关键词:international law of Chunqiu period;;methodology;;reconstruct the modern legal system in ancient history;;r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legal system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 中文刊名:HBFX
  • 英文刊名:Hebei Law Science
  • 机构:河北联合大学人文法律学院;
  • 出版日期:2014-09-11 08:58
  • 出版单位:河北法学
  • 年:2014
  • 期:v.32;No.252
  • 语种:中文;
  • 页:HBFX201410019
  • 页数:7
  • CN:10
  • ISSN:13-1023/D
  • 分类号:152-158
摘要
自清末以来,国内学界以"春秋国际法"为题的研究,一直存在两种研究思路。一为洪钧培在《春秋国际公法》中所持的"持今证古"式,一为陈顾远在《中国国际法溯源》中所持的"就史言史"式。从研究现状看,目前国内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基本沿袭了洪钧培的套路,其在方法论上的一些固有缺陷,在相关研究中不仅未得消弭,反有日益扩大之虞,从而导致一系列瑕疵结论的产生。通过反思"持今证古"思路中存在的问题,重申"就史言史"研究思路的价值,以及功能比较和自材料得观点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The topic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Chun Qiu period"has attracted many scholars since late Qing Dynasty,and had gained a lot of achievements. From methodological views,those studies basicall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rains of thought: first is the method used by Hong Jun Pei in his work named International Public Law in Chun Qiu Era,which followed the moder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seeking proof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second is the method used by Chen Gu Yuan in his work named Trace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Law,which abandoned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system,and seeking international law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Those two methodologies have affected the succedent studies,especially the methodology of Hong's,but this method's intrinsic faults also affected the modern studies,in some studies even caused farther problems. For seeking the origin of those problems,it should take a total analysis about the methodology of Hong,and try to found a more suitable and scientific method.
引文
[1]陈顾远.春秋国际公法·序[A].洪钧培.春秋国际公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9.2.
    [2]陈顾远.中国国际法溯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目录”,1-16.
    [3]洪钧培.春秋国际公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9.目录,1-22.
    [4]赵彦昌.春秋国际法研究[D].吉林大学历史学院,2004.4,64.
    [5]孙玉荣.古代中国国际法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63,54-55,54-59.
    [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二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37,942.
    [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春秋左传正义·僖公二十八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18.
    [8]熊梅.先秦战争法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6):94.
    [9]桑东辉.也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是否为主权国家[J].国际政治研究,2006,(2):141.
    [10]武树臣.中国“混合法”引论[J].河北法学,2010,(2):22.
    [1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C].8.
    [12][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1364.
    [13]黄震.发现中国“混合法”——一个中国法学概念的学术史考察[J].河北法学,2010,(2):48.
    1 中国政法大学的曾涛先生在其论文《近代中国的国际法附会论》中对丁韪良之后发表的相关论著做过较为详备的总结,可参见曾涛:《近代中国的国际法附会论》,载于《法史学刊》,2007年第2卷,第229-230页。
    2 笔者认为,在现代中国法学学术习惯中,“国际法”已然与英文“International Law”形成了概念对应,因为International Law系在西方法律文化影响下的近现代法中才出现的概念,其中的不少构成要素与近现代法中的某些特殊原则密切关联,因此不宜简单地将春秋诸国间的交往法制直接称为“春秋国际法”,这涉及一些基础概念辨正问题,限于篇幅,在此暂不进行详细讨论。本文所用的“春秋国际法”概念是沿袭学界的习惯提法,不代表笔者赞同此概念的合理性。
    1 该著并非针对“春秋国际法”的专论,而是针对整个中国古代史中与国家交往相关法制的讨论,但由于春秋史的历史特点,该著同样在“春秋国际法”上下了极大的气力,故仍可将该著中与春秋法制相关的讨论视为“春秋国际法”讨论的一部分。
    2 可参见(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页Ⅰ-Ⅻ。
    3 这都是源出罗马法的概念。
    1 笔者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对此问题曾进行过详细讨论,参见张锋:《春秋时期“出师之名”的法理初探——从《左传》看我国传统战争法中的战争权利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第29-31页。
    2 参见孙玉荣:《古代中国国际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其继承洪钧培之处,可参见洪钧培:《春秋国际公法》,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109页。
    1明代学者黄正宪称:“《春秋》,吾夫子之刑书也。然刑由情生,情以法检,故《左氏》准经以附情,《公》、《榖》破情以比法”。见:(明)黄正宪:《春秋翼附》,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5卷,第6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