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区方言的“脖子”义词语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Word ‘Neck’ in Eastern Min(闽) Dialects
  • 作者:秋谷裕幸
  • 英文作者:AKITANI,Hiroyuki;Faculty of Law and Letters, Ehime University;
  • 关键词:闽东区方言 ; 脖子 ; 词汇史 ; 比较词典
  • 英文关键词:Eastern Min(闽) dialects;;Neck;;Etymology;;Comparative dictionary
  • 中文刊名:YYYJ
  • 英文刊名: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机构:爱媛大学法文学部;
  • 出版日期:2019-07-09
  • 出版单位:语言研究
  • 年:2019
  • 期:v.39;No.116
  • 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基盘研究(C)“中国语方言学の领域における语源辞典编纂の试み”(16K02681);; 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访问学者项目
  • 语种:中文;
  • 页:YYYJ201903009
  • 页数:7
  • CN:03
  • ISSN:42-1025/H
  • 分类号:64-70
摘要
表示"脖子"的词语属于人类语言的基本词。闽东区南片说"脰骨",北片则说"脰管"。这两个词都来自原始闽东区方言单说的"脰"~*tau~6。本文也是笔者正在编纂《闽东区方言比较词典—身体部位部分》的部分内容。
        The word ‘neck’ is one of the 100 basic words. The southern sub-group of Eastern Min(闽) dialects use ‘脰骨’ for ‘neck’, and the northen sub-group use ‘脰管’.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se two words all came from the monosyllabic word ‘脰’ ~*tau~6 of the Proto Eastern Min. This article is also a part of Comparative dictionary of Eastern Min dialects: human body parts, that the author is now compiling.
引文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2005《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重印本),1995年第二版,语文出版社。
    曹志耘主编2008《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
    曹志耘、秋谷裕幸主编2016《吴语婺州方言研究》,商务印书馆。
    陈鸿迈1996《海口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陈章太1991大田县内的方言,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266-303页。
    冯爱珍1993《福清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福清市志编纂委员会1994《福清市志》,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如龙2001a《沙县方言志》,李如龙《福建县市方言志12种》,福建教育出版社,278-322页。
    李如龙2001b《将乐县方言志》,李如龙《福建县市方言志12种》,福建教育出版社,323-362页。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1992《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
    林连通、陈章太1989《永春方言志》,语文出版社。
    秋谷裕幸2005《浙南的闽东区方言》,《语言暨语言学》专刊甲种之十二,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秋谷裕幸2008《闽北区三县市方言研究》,《语言暨语言学》专刊甲种十二之二,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秋谷裕幸2010论闽东区方言的分区,《罗杰瑞先生七秩晋三寿庆论文集》,余霭芹、柯蔚南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47-76页。
    秋谷裕幸2012《班华字典-福安方言》音系初探,《方言》2012年第1期,40-66页。
    秋谷裕幸2017编纂汉语方言比较词典的设想--以《闽东区方言比较词典》为例,《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七辑,115-134页。
    秋谷裕幸2018《闽东区宁德方言音韵史研究》,《语言暨语言学》专刊系列之六十,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秋谷裕幸、陈泽平2012《闽东区古田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陶寰主编2015《蛮话词典》,中西书局。
    汪锋、王士元2005语义创新与方言的亲缘关系,《方言》2005年第2期,157-167页。
    汪维辉2016说“脖子”,《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张永言先生从教六十五周年纪念文集》,朱庆之、汪维辉、董志翘、何毓玲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83-215页。
    许宝华、陶寰1997《上海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张振兴1992《漳平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振兴、蔡叶青1998《雷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周长楫1998《厦门方言词典》(第二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Douglas,Carstairs 187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London]Trübner&Co..
    Norman,Jerry 2006 Miin Animal Body Parts,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133-143.
    (1)方言材料来源,泰顺三魁、苍南炎亭:秋谷裕幸(2005);浦城石陂、建瓯迪口、政和镇前:秋谷裕幸(2008);古田大桥、古田杉洋:秋谷裕幸、陈泽平(2012)。文章中其他没有注明出处的方言材料均来自笔者的田野调查。
    (2)该文把屏南城关方言归属福州小片。现在把它改属福宁小片。
    (1)陶寰(2015:66)写作“脰囝”。但从连读变调的规律来看,前字的单字调不会是阳去,只能是阳平。
    (2)《集韵》去声候韵大透切:“《说文》:项也。”
    (1)*kun3和“骨”*k?t7的原始形式较为相似。但从*kun3的“管状物”义来看,*kun3不大可能是“骨”的变体。
    (2)“颔”原来是指“下巴”或“点头”。扬雄《方言》卷十:“颔、頤,頜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頜。頤其通语也。”也参看汪锋、王士元(2005:159-160)。
    (3)承蒙曹志耘教授指教。2016年6月13日电邮。
    (4)也有可能泰顺方言各自独立产生了这种观念。闽语雷州片雷州方言“脖子”说thau2ti6“头□”(张振兴等1998:177),应该来自“脰□”,如海口?dau1?di7(陈鸿迈1996:154),也是源于把“头部”和“脖子”联系起来的理据所造成的词形变化。虽然这个理据和吴语相同,但是它不可能受到吴语的影响产生的,而是各自独立产生的。
    (1)闽南区漳平永福方言“脖子”说ni?3kin1“领筋”(张振兴1992:146)。后字是较为常见“脖子”义词语的后置成分,可以跟福清方言tau6-uo?7ky?1“脰□筋”的“筋”比较。本字也有可能是“根”。永福方言“衣服的领子”说s?1ni?3“衫领”(张振兴1992:151)。“筋”也好“根”也好都不大可能原来是指“脖子”。那么,“领筋”里的“领”就是“脖子”的意思。这大概是保存“脖子”义“领”的较为可靠的例子。据“图063”,江西省石城屏山方言“脖子”说“颈领”。这个形式的来历本文只好存疑。
    (2)后字不太可能是“颈”。“颈”在苍南方言里的读音是t?i?3[t?i?45 ]。这实际上是文读音。如果存在白读音,应该是t?i?3[t?i?45]。
    (1)即Jerry Norman(2006)所采用的系统。
    (2)这有可能是的kun3弱化形式,与闽东区北片的*kun3以及一部分闽南区方言的区kun3同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