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为什么会从事生态农业——以豫西L村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Why Small Farmers Are Engaged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of L Village in West Henan Province
  • 作者:何慧丽 ; 吕晓梦 ; 宋允
  • 英文作者:He Huili;Lu Xiaomeng;Song Yun;
  • 关键词:小农户 ; 有机耕作 ; 生态农业
  • 中文刊名:PYH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oyang Lake
  • 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发展管理系;
  • 出版日期:2019-01-30
  • 出版单位:鄱阳湖学刊
  • 年:2019
  • 期:No.5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农业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17ZDA113)
  • 语种:中文;
  • 页:PYHX201901008
  • 页数:10
  • CN:01
  • ISSN:36-1307/C
  • 分类号:63-71+127
摘要
当前中国小农户从事生态农业,已发展成一种相对可观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可从深层根据、直接动力和外部促发力三方面进行阐述。其中,深层根据是当地既有的多样化地理资源和乡土文化基础,直接动力是小农尤其是返乡青年健康自保和对新型市场需求的主动呼应,外部促发力则包括知识分子、企业家及政府作用等。目前,这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仍处于彼此磨合和适应之中。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尤其是外部促发力量适当介入,生态化小农户方有一个相对明朗的未来。
        That small farmers in China have currently been engaged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 conspicuous social phenomenon. The reason can be explored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root cause, the direct motivation and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The root cause is the existing diverse geographical resources and local cultural foundation; the direct motivation is the voluntary response from small holders, especially returning youth who care about health and self-protection as well as demand for new markets;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comes from intellectuals, entrepreneurs and government. At present,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Only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elements, especially the appropriate engagement of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can guarantee a relatively bright future for the ecology-oriented small farmers.
引文
(1)贺雪峰:《论中坚农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何慧丽:《乡村生态自洽与新农村建设》,《文史博览(理论)》2013年第4期。
    (2)何慧丽:《尴尬的农业现代化》,《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6期。
    (1)唐代石碑《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系唐代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籀书。该碑碑首部分残缺,但碑身尚保存完好,碑文字迹多数清晰可辨。
    (2)高长江:《民间信仰: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本》,《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
    (1)何慧丽、吕迅、王瀛:《作为生态文明形态的有机农业之道——以北京市天福园有机农庄的经验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徐立成、周立潘、素梅:《“一家两制”:食品安全威胁下的社会自我保护》,《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1)文婷:《面向休闲社会的归园田居——可宿型市民农园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祖田修:《农学原论》,张玉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3—231页。
    (2)E. 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8—50页。
    (1)何慧丽:《绿色农产品的道义流通》,《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2017年第5期。
    (2)杜洁、张兰英、温铁军:《社会企业与社会治理的本土化——以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和北碚建设为例》,《探索》2017年第3期。
    (3)张振:《基于产消互动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构建路径研究——以B市农夫市集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
    (1)陆继霞:《替代性食物体系的特征与发展困境》,《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2)周飞跃、勾竞懿、梅灵:《国内外社区支持农业(CSA)体系的比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