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宁夏“黑水故城”考——兼论“黑水”(哈剌兀速)位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Heishui Gucheng( 黑水故城)” in Ningxia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Location of “Heishui”
  • 作者:徐冉
  • 英文作者:Xu Ran;
  • 关键词:黑水故城 ; 统万城 ; 黑水 ; 哈剌兀速
  • 英文关键词:the Ming Dynasty;;Heishui Gucheng;;Tongwan city;;Heishui(Karahusu)
  • 中文刊名:ZGBJ
  • 英文刊名: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06-25
  • 出版单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年:2018
  • 期:v.28;No.10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生态环境史》”(项目批准号:13&ZD080)的阶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明清时期贺兰山环境史研究”(项目编号:2017TS092)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GBJ201802010
  • 页数:12
  • CN:02
  • ISSN:11-2795/K
  • 分类号:96-106+220
摘要
"黑水故城"作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因其与统万城的历史联系,明代宁夏诸方志多有记载,一度影响了明清时期文献对统万城的认知。由于学界对"黑水"(哈剌兀速)的错误认知,导致长期以来对于"黑水故城"所在位置的认识偏差甚大,对"黑水故城"与统万城的关系也没有清晰的认识。文章通过对明代宁夏"八景"历史记载的详细梳理,结合学界对于"忻都城"的研究观点,就"黑水故城"的历史成因和地理位置做了探讨。
        "Heishuigucheng"as one of the eight Sceneries of Ningxia in the Ming Dynasty,due to its then assumed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Tongwan city( 统万城),was recorded in many Ningxia local chronicle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and even once affected the literature records about Tongwan c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cause of academia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Heishui"( Karausu/黑水),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location of "Heishui Gucheng"for a long tim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ishuigucheng " and the Tongwan city is also unclea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Ming Dynasty' s Eight Sceneries in Ningxia,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Xindu city",this article tries to figure out and explain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Heishui Gucheng".
引文
(1)(明)胡汝砺、管律修纂,陈明猷校勘:嘉靖《宁夏新志》卷2《景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1页。
    (2)参见侯甬坚:《道光年间夏州城故址(统万城)的调査事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参见尹波涛:《统万城明代城址考论---兼论忻都城、察罕脑儿城》,《西北民族论丛》2015年第2期。
    (4)参见薛正昌:《黄河文明的绿洲:宁夏历史文化地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2页。
    (1)参见胡玉冰:《宁夏地方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2)(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下《文》,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9页。
    (1)(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上《古迹》,第12页。
    (2)(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上《古迹》,第12页。
    (3)(明)王珣、胡汝砺撰修,胡玉冰、曹阳校注:弘治《宁夏新志》卷1《宁夏总镇·古迹》,第27页。
    (4)(明)王珣、胡汝砺撰修,胡玉冰、曹阳校注:弘治《宁夏新志》卷1《宁夏总镇·城池》,第4页。
    (5)(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下《文》,第50页。
    (6)(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下《文》,第53页。
    (7)(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下《文》,第54页。
    (1)(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下《文》,第54页。
    (2)《魏书》卷95《铁弗刘虎传》。
    (3)《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记》。
    (4)(明)王珣、胡汝砺撰修,胡玉冰、曹阳校注:弘治《宁夏新志》卷1《宁夏总镇·古迹》,第28页。
    (5)(明)杨寿编、胡玉冰校注:万历《朔方新志》卷4《词翰·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3页。
    (6)参见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5页。
    (7)(明)朱撰修、吴忠礼笺证、刘仲芳审校:《宁夏志笺证》卷上“山川”后“笺注”之73,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8)(明)朱撰修、吴忠礼笺证、刘仲芳审校:《宁夏志笺证》卷上“山川”,第48页。
    (1)(明)王殉、胡汝砺撰修,胡玉冰、曹阳校注:弘治《宁夏新志》卷1《宁夏总镇·山川》,第4页。
    (2)《大明一统志》卷37《宁夏卫·山川》。
    (3)(清)张金城、杨浣雨修纂,陈明猷校:乾隆《宁夏府志》卷3《山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
    (4)《大清一统志》卷240《甘肃·宁夏府》。
    (5)《清史稿》卷77《地理志24·内蒙古·鄂尔多斯》。
    (1)《大清一统志》卷480《内蒙古·鄂尔多斯部》。
    (2)参见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3)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为清顺治六年(1649)以鄂尔多斯部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东北达拉图鲁。1949年按其俗称改名鄂托克旗。20世纪40年代徙治阿拉庙,今鄂托克旗东南吉拉苏木(阿拉勒庙)。50年代又徙治乌兰哈拉嘎苏镇,即今治。1980年,以南部10个人民公社分置鄂托克前旗。故而涉及清代“黑水河”流域的部分位于现今的鄂托克前旗境内。
    (1)(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62《陕西十一·宁夏镇》下“三岔河”,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46页。
    (2)《明史》卷42《地理志三》。
    (3)《明英宗实录》卷22,正统元年九月乙巳。
    (4)《明史》卷174列传第62《史昭列传》。
    (5)参见刘景纯:《明代九边史地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40页。
    (6)参见侯仁之:《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侯仁之、邓辉主编:《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9页。
    (1)(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下《文》,第54页。
    (2)(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上《古迹》,第12页。
    (3)尹波涛:《统万城明代城址考论---兼论忻都城、察罕脑儿城》,《西北民族论丛》2015年第2期。
    (1)《大明一统志》卷37《宁夏卫·古迹》。
    (2)(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6《鄂尔多斯》。
    (3)(明)朱撰,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卷上《古迹》,第12页。
    (1)参见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侯仁之、邓辉主编:《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4页。
    (2)参见朱士光:《内蒙古城川地区湖泊的古今变迁及其与农垦之关系》,侯仁之、邓辉主编:《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文集》,第185页。
    (3)安介生:《统万城下的“广泽”与“清流”---历史时期的红柳河(无定河上游)谷地环境变迁新探》,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编:《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4)(明)赵廷瑞撰修、董健桥等校:(嘉靖)《陕西通志》卷13《土地十三·古迹下·宁夏卫》,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9页。
    (1)(清)许容修、李迪等纂:乾隆《甘肃通志》卷3《建制沿革·宁夏府》,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参见胡玉冰等辑校:《陕甘地方志中宁夏史料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0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