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现之维——对“文”范畴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imension of Appearance: A Survey of “Wen”
  • 作者:李光柱
  • 英文作者:LI Guang-zhu;School of Humanities,Yantai University;
  • 关键词: ; 存在 ; 《论语》 ; 《国语》 ; 《尚书》
  • 英文关键词:Wen;;existence;;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Guoyu;;Shangshu
  • 中文刊名:YTX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2;No.137
  • 语种:中文;
  • 页:YTXS201904007
  • 页数:11
  • CN:04
  • ISSN:37-1104/C
  • 分类号:71-81
摘要
一个"维度"就意味着一种敞开的可能性。"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其核心要义就在于敞开和显现。"山川之守"作为"王"的职责,意味着政治要让天地万物的存在得到彰显,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共同实现,意味着"和"与"美"的世界理念;"光明崇拜"从一种宇宙哲学演化为对政治伦理维度的现实关切,这一关切最终在《尚书·金縢》中通过周公的仪式操作得以确立;"文"与"恭"的辩证关系彰显了"仁"的内涵及其现实行动指向;"诚"作为君子的人格理想,意味着自身品格的完善和潜力的开发,最终要在至高的政治理想中得到实现。在马克思劳动实践论的意义上,"文"意味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意味着自由。
        A dimension means a possibility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er world. As a political and personal ideal in ancient China, the core meaning of "Wen" lies in the dimension of openness and appearance. "Guarding country" as the duty of a "king" means that politics should show the existence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that man and nature should realize together, and that the world concept of "harmony" and "beauty" should be realized. The conception of "worship of light" has evolved from a cosmic philosophy to a realistic concern for the dimension of political ethics, which ultimately was operated by Zhou Gong's ritual in Shangshu.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ourtesy" shows the connotation of "benevolence" and its realistic action orientation. As the ideal of gentleman's personality, "sincerity" means the perfection of one's charact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ne's potential, which should be realized in the supreme political ideal. In the sense of Marx's theory of labor in manuscript, "Wen" means "unity of the legitimacy and purposiveness",signifying freedom.
引文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5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78页。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76页。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79页。
    ⑥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78页。
    (1)韦昭:《国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2)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3页。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28页。
    (4)刘宝楠:《论语正义》,第493页。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1页。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2页。
    (7)刘宝楠:《论语正义》,第333页。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86页。
    (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4页。
    (10)韦昭:《国语注》,第74页。
    (11)韦昭:《国语注》,第5页。
    (12)韦昭:《国语注》,第45页。
    (13)韦昭:《国语注》,第52页。
    (14)张国庆、涂光社:《〈文心雕龙〉集校、集释、直译》(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页。
    (1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39页。
    (16)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17)海德格尔:《林中路》,第29页。
    (18)海德格尔:《林中路》,第30页。
    (19)海德格尔:《林中路》,第30页。
    (20)陈聪:《器具如何作为艺术作品——兼论海德格尔与杜尚的比较》,《艺术探索》2007第2期。
    (21)杨大春:《从“形象整体”到“世界之肉”——梅洛-庞蒂对柏格森自然观的创造性读解与借鉴》,《哲学研究》2008年第12期。
    (22)张文初:《将身体借给世界——读梅洛-庞蒂〈眼与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3)刘仲敬:《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3页。
    (24)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83页。
    (25)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202页。
    (26)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300页。
    (27)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302页。
    (28)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321页。
    (29)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329页。
    (30)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371页
    (31)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376-377页。
    (32)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412页。
    (33)姜昆武:《光明崇拜及其在封建政治中的遗痕与作用》,《浙江学刊》1988年第5期。
    (34)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35)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51-152页。
    (36)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9页。
    (37)班大为:《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徐凤先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38)班大为:《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第28页。
    (39)班大为:《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第59页。
    (40)司马迁:《史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41)班大为:《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第349-356页。
    (42)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238页。
    (43)夏含夷:《古史异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06-319页。
    (44)韦昭:《国语注》,第1页。
    (45)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页。
    (46)司马迁:《史记》,第408页。
    (47)韦昭:《国语注》,第240页。
    (48)徐元诰:《国语集解》,第22-23页。
    (49)司马迁:《史记》,第481页。
    (50)陈桐生:《〈国语〉的性质和文学价值》,《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51)韦昭:《国语注》,第67页。
    (5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7页。
    (53)《古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年,第748页。
    (5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7页。
    (55)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
    (56)韦昭:《国语注》,第42页。
    (57)韦昭:《国语注》,第121页。
    (58)韦昭:《国语注》,第132页。
    (59)韦昭:《国语注》,第135页。
    (60)韦昭:《国语注》,第183页。
    (61)韦昭:《国语注》,第289页。
    (62)韦昭:《国语注》,第71页。
    (63)韦昭:《国语注》,第91页。
    (64)韦昭:《国语注》,第99页。
    (65)韦昭:《国语注》,第155-156页。
    (66)韦昭:《国语注》,第116页。
    (67)韦昭:《国语注》,第133页。
    (68)韦昭:《国语注》,第141页。
    (69)韦昭:《国语注》,第127页。
    (70)韦昭:《国语注》,第19页。
    (71)韦昭:《国语注》,第43页。
    (72)韦昭:《国语注》,第180页。
    (73)佩特森:《面向终末的美德:罗马书讲疏》,谷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0页。
    (7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76页。
    (7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79页。
    (7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63页。
    (7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78页。
    (7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8页。
    (7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5页。
    (8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4页。
    (8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