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与观看——作为媒介的东汉墓葬石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吴枞
  • 关键词:制作过程 ; 赞助者 ; 观者 ; 多重性 ; 文化意义
  • 中文刊名:BKZY
  • 英文刊名:Today's Massmedia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版日期:2019-08-05
  • 出版单位:今传媒
  • 年:2019
  • 期:v.27
  • 语种:中文;
  • 页:BKZY201908047
  • 页数:4
  • CN:08
  • ISSN:61-1430/G
  • 分类号:148-151
摘要
东汉墓葬石刻作为社会的交叉点,在国家和乡村之间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媒介意义。制作者与观看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利用石刻传递自己的声音,本文通过对这些声音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想进行分析,了解墓葬石刻的制作过程及其对赞助者的现实价值,并进一步揭示观者群体不同观看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
        
引文
[1](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7-595.
    [2]罗福颐.芗他君石祠堂提字解释[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2):178-181.
    [3]杨爱国.幽明两界纪年汉代画像石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33-135.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91-3703.
    [5]李发林.山东汉画像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2:102.
    [6]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0.
    [7]李发林.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题记试释[J].中原文物,1985(1):72-75.
    [8]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编委会编.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6:271-281.
    [9](宋)范华龚,(唐)李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845-2124.
    [10]朱青生.中国汉画学会,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中国汉画研究(第2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55.
    [11]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11:307.
    [12]蒋英炬,杨爱国,信立祥,吴文祺.孝堂山石祠[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58-66.
    [13]王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汉代画像石概述[J].艺术品鉴,2016(7):189-190.
    [14]高文.中国汉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