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内涵的当代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24 Solar Terms
  • 作者:杨萍 ; 王邦中 ; 邓京勉
  • 英文作者:Yang Ping;Wang Bangzhong;Deng Jingmian;
  • 中文刊名:QXKZ
  • 英文刊名: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机构: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辽宁省气象局;
  • 出版日期:2019-04-20
  • 出版单位:气象科技进展
  • 年:2019
  • 期:v.9
  • 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科技史专项课题“多维视域下二十四节气研究”
  • 语种:中文;
  • 页:QXKZ201902012
  • 页数:3
  • CN:02
  • ISSN:10-1000/P
  • 分类号:38-40
摘要
<正>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2000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这比15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早了一千多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科学史上一个辉煌成就,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种对时间的认知体系被赞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于2016年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
        
引文
陈立浩,范高庆,苏鹅程,2008.黎族文学概览.海南:海南出版社.
    崔玉霞,2009.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农业考古,(3):162-166.
    韩养民,郭兴文,1987.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王修筑,2013.中华二十四节气(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
    王振鸿,1982.二十四节气的气候意义.南京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35-44.
    吴文瀚,2016.中原农耕文明背景下传统仪式与节日文化的现代性表达研究.学习论坛,(4):51-55.
    吴晓雪,2016.从清明插柳看我国传统生态观.绿色科技,19(10):120-122.
    徐旺生,2016.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今农业,(4):118-119.
    杨琳,2000.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张勃,2007.清明作为独立节日在唐代的兴起.民俗研究,(1):169-181.
    张苏,曹幸穗,2015.节气与农业:不知四时,失国之基.农村农业农民,(9A):59-60.
    周红,2015.二十四节气与现代文明传承的现实意义研究.吉林化工学院学报,32(3):90-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