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国有银行体系的风险容忍及其隐性救助压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Government's Risk Tolerance for State-owned Banking System and Its Implicit Bailout Pressure
  • 作者:许友传 ; 刘红忠
  • 英文作者:Xu Youchuan;Liu Hongzhong;School of Economics,Fudan University;
  • 关键词:国有银行体系 ; 风险容忍 ; 银行救助 ; 隐性救助压力
  • 英文关键词:State-owned Banking System;;Risk Tolerance;;Bank Bailout;;Implicit Bailout Pressure
  • 中文刊名:JJPL
  • 英文刊名:Economic Review
  • 机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6 11:45
  • 出版单位:经济评论
  • 年:2019
  • 期:No.215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构视角的金融体系脆弱性及其系统性风险”(项目编号:71673049),“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重构及其风险缓释”(项目编号:71473041)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JJPL201901004
  • 页数:15
  • CN:01
  • ISSN:42-1348/F
  • 分类号:48-62
摘要
本文模型刻画了政府对国有银行体系的风险容忍与其隐性救助压力之间的动态演进及匹配关系,经验估计了政府在1989-2016年间的隐性救助压力状况。模型估计表明,当参照标准普尔全球金融机构的历史违约数据设定政府对国有银行体系的风险容忍区间时,政府平均须将10.08%~12.57%的GDP用于国有银行救助,才能确保其保持与全球同行相当的风险状态。本文还多视角观察了不同风险容忍和监管目标下的政府隐性救助压力,揭示了其在国有银行企业化经营、商业化改制、股份制改造,以及现阶段的"周期"特征和变动趋势,同时结合各阶段的制度背景和银行特征对其进行了推测性解释。
        This paper models the dynamic evolution and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risk tolerance for state-owned banking system and its implicit bailout pressure,and empirically estimates the government's implicit bailout pressure conditions from 1989 to 2016. If we refer to the historical default data of S&P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set the government's risk tolerance interval for state-owned banking system,the government has to use10.08 percent to12.57 percent of GDP,on average,to bail state-owned banking syste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imilar risk status with global counterparts. The paper also reports in detail the time series of the government's implicit bailout pressures under different risk tolerances and supervision targets,and reveals their "periodic "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at the stage of enterprise-like operation,commercialization restructuring,joint-stock reform. In addition,we combine the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s and bank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stage to speculatively explain the aforementioned phenomena.
引文
1.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2005:《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金融研究》第5期。
    2.陈刚、尹希果、潘杨,2006:《中国的金融发展、分税制改革与经济增长》,《金融研究》第2期。
    3.高晓红,2000:《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困境的解除》,《金融研究》第6期。
    4.韩冰,2006:《救助问题银行的成本收益分析》,《金融研究》第5期。
    5.何平、殷小斌,2010:《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比较制度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6.林毅夫、李志赟,2004:《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研究》第2期。
    7.刘锡良、董青马,2008:《我国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分析---基于银行与政府关系演变的视角》,《财经科学》第9期。
    8.乔桂明、卜亚,2009:《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演化路径:30年回眸与展望---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提升国有银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1期。
    9.许友传、何佳,2008:《不完全隐性保险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金融研究》第1期。
    10.许友传、刘庆富、陈可桢,2012:《中国政府对上市银行的隐性救助概率和救助成本》,《金融研究》第10期。
    11.张杰,2004:《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经济研究》第6期。
    12.周小川,2012:《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金融研究》第9期。
    13.Back,K.2010.A Course in Derivative Securities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Computation.Berlin:Springer-Verlag Press.
    14.Bhattacharya,D.,and A.Nyborg.2012.“Assessing TRAP.”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5(2):377-407.
    15.Bordo,M.,B.Eichengreen,D.Klingebiel,and M.S.Martinez-Peria.2001.“Is the Crisis Problem Growing More Severe?”Economic Policy 16(32):53-82.
    16.Brei,M.,L.Gambacorta,and G.V.Peter.2011.“Rescue Packages and Bank Lending.”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37(2):490-505.
    17.Caprio,G.,and D.Klingebiel.2002.“Episodes of Systemic and Borderline Banking Crises.”In“Managing the Real and Fiscal Effects of Banking Crises.”Edited by D.Klingebiel and L.Laeven,31-49.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428.
    18.Dam,L.,and M.Koetter.2012.“Bank Bailouts and Moral Hazard: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ermany.”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5(8):2343-2380.
    19.Fahri,E.,and J.Tirole.2012.“Collective Moral Hazard,Maturity Mismatch,and Systemic Bailou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1):60-93.
    20.Gropp,R.,H.Hakenes,and I.Schnabel.2011.“Competition,Risk-shifting,and Public Bail-out Policies.”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4(6):2084-2120.
    21.Harris,O.,D.Huerta,and T.Ngo.2013.“The Impact of TARP on Bank Efficienc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Money 24(1):85-104.
    22.Hoelscher,D.S.,and S.Ingves,2006.“The Resolution of Systemic Banking Crises.”In Bank Restructuring and Resolution:Procyclicality of Financial Systems in Asia.Edited by D.S.Hoelscher,3-23.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3.Honohan,P.,and D.Klingebiel.2003.“The Fiscal Cost Implications of an Accommodating Approach to Banking Crises.”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7(8):1539-1560.
    24.Laeven,L.,and F.Valencia.2010.“Resolution of Banking Crises:The Good,the Bad,and the Ugly.”IMFWorking Papers No.146.
    25.Mehran,H.,and A.Thakor.2011.“Bank Capital and Value in the Cross-Section.”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4(4):1019-1067.
    26.Philippon,T.,and P.Schnabl.2013.“Efficient Recapitalization.”Journal of Finance 68(1):1-42.
    27.Reinhart,C.M.,and K.S.Rogoff.2009.“The Aftermath of Financial Cris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9(2):466-472.
    28.Veronesi,P.,and L.Zingales.2010.“Paulson’s Gif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97(3):339-368.
    (1)布雷顿森林时期和金本位时期分别指1945-1971年和1880-1913年。
    (2)历史危机特指2008年之前的金融危机。
    (3)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监管救助过程中,政府公共债务增加额占GDP的24%,但获益于反应迅速的监管干预和扩张性政策对金融部门显著的间接支持等,本轮危机的直接财政成本约占GDP的5%,远低于历史危机的相应水平(Laeven and Valencia,2010)。
    (1)危机预算成本指用于金融体系重构的财政支出或准财政支出,包括政府对银行的注资、对银行借款人的债务减免计划、覆盖债权人的有关救助成本等。
    (2)与显性的政府救助不同,此隐性救助模式建立在“预期”之上。
    (3)该隐性救助预期与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注资不同,后者常采用普通股或非稀释优先股等形式。
    (1)标普全球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公司。
    (2)基于标普数据计算。
    (1)国有银行资产增速和GDP增速即对M_t和N_t分别取对数差分。
    (1)相关证明略,需要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2)如陈刚等(2006)以银行贷款占同期GDP的比重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分省面板检验了1979-2003年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理论基础是一维列维定理(one-dimensional Lêvy Theorm)。
    (1)M_t和N_t分别表示t时点的国有银行资产价值和GDP,D_(t+1)表示t+1时点的国有银行债务价值。
    (1)或渐进服从正态分布。
    (2)由中心极限定理保证。
    (3)周小川(2012)指出“中国是转轨经济,……,金融机构出了问题怎么承担责任?是金融机构自己没有审慎经营,还是因为承担了政策性、半政策性或者体制性的任务?这很难作出明确的区分。……。因此金融机构有问题很难说清楚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如果不救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还是倾向于要救”。
    (4)相关检验结果略,需要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5)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五大国有银行属于大型银行或系统重要性银行,本文适用于相关对象。
    (6)在2004以后,大部分大中型商业银行进行了集团化改革和合并报表统计,可能出于数据可比性考虑,BANKSCOPE普遍仅报告了商业银行在此之后的合并报表数据。在BANKSCOPE报告的相对较早的银行数据中,有部分数据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有出入,主要是报表范围(合并和非合并)、是否经审计(已审计和非审计)、适用会计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会计准则)等不同引致。在2008年之后,前述两种数据来源均是适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合并报表数据,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异。
    (7)相关检验结果略,需要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1)不同信用等级分别映射相应的违约概率。
    (2)标普数据。
    (1)当政府对国有银行预期违约概率的容忍水平介于0.40%和0.92%时,政府隐性救助压力将介于图4的两条折线图之间。
    (2)图5揭示政府对国有银行体系的信用质量维系目标越高,其隐性救助压力越大。
    (1)同期,银行体系推进市场化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成立。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在1992-1996年间相继成立。
    (2)如财政部1998年发行了2 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1999-2002年间剥离四大行约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
    (3)在2000-2003年间,银行营业税税率从8%逐年降低1个百分点。
    (1)2003年国家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试点,2004年对其注资450亿美元,希望迅速修复其资本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在国有银行股份制试点改革两年后,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中国工商银行于2006年A+H股同步上市。
    (2)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提高至11.5%和10.5%。
    (3)具体阐释见第四部分第二小节。
    (1)Gamma-Johnson方法旨在寻找一单调递增函数f(·),使得z=γ+η·f(x-ε/λ)是标准正态分布,其中γ和ε是实数,η和λ均大于零,f(·)是Johnson分布函数族,x是非正态随机变量,它能将任意分布的随机变量转换为正态分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