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四驱:网络趣缘群体如何以“物”追忆——对一个迷你四驱车QQ群的民族志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ow Does an Online Interested-based Group Practice Memories Evocation via the “Media” of Mini 4WD-playing: An Ethnography of a Mini 4WD QQ Group
  • 作者:孙信茹 ; 王东林
  • 英文作者:Sun Xinru;Wang Donglin;
  • 关键词:迷你四驱车 ; 网络趣缘群体 ; ; 记忆 ; 网络民族志
  • 中文刊名:YANJ
  • 英文刊名: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机构: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新闻与传播研究
  • 年:2019
  • 期:v.26;No.162
  • 基金: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微信与都市流动人口社会关系建构”(项目编号:17BXW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YANJ201901002
  • 页数:23
  • CN:01
  • ISSN:11-3320/G2
  • 分类号:25-46+127
摘要
网络趣缘群体如何展开记忆实践?通过网络民族志方法,对迷你四驱车爱好者QQ群组交流和线下活动的观察以及深度访谈,发现迷你四驱车迷这个因"物"联结起来的趣缘群体通过网络中的互动、对话与故事讲述,线下竞技活动及展现,将他们对童年的记忆寄托并重构于"玩四驱"的过程中。"玩四驱"不仅成为唤醒、生成童年记忆的重要手段,而且使这个群体拥有了共享的经验与文化。采用哈布瓦赫记忆的"社会框架"等理论解析研究对象的自我想象与身份唤起,则更深入探究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代际群体的特征、生活经验和记忆的社会建构等问题。研究表明,"物可追忆"的研究指向了集体记忆中媒介的实质和作用的问题,"互联网深度研究"对普通人社会实践挖掘和主体性经验回归具有价值与意义。
        Online ethnography is used as the main approach to observe the communication of four-wheel drive( 4WD) mini car players in QQ group and their offline activities. In-depth interviews areconducted to explore how this group is bonded by the "media"of 4WD mini car playing. It is found that 4WD mini car players repose and reconstruct childhood memories in the process of play. Playing 4WD cars become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of evoking and generating childhood memories,but also a shared experience and culture in the group. On this basis,the author adopts Maurice Halbwachs' s theory,social framework of memory,to analyze the self-imagination and identity evocation of subjects,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intergenerational group, as well a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ir memories in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The authors hold that object as a media of memory indicates the nature and the role of media in collective memory. Meanwhile,digging into social practice of ordinary people by online in-depth study and returning to subjective experiences,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 unique experiences and stories of 4WD car players are the common experience of those who are eager to share daily joys and real-life plagues,and to search for identity in this age.
引文
(1)杨国斌:《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年第1期。
    (2)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9期。
    (3)[加拿大]迈克尔·布雷克:《青年文化比较:青年文化社会学及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青年亚文化》,孟登迎、宓瑞新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4)[加拿大]迈克尔·布雷克:《青年文化比较:青年文化社会学及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青年亚文化》,孟登迎、宓瑞新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第18页。
    (1)朱丽丽等:《数字青年---一种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页。
    (2)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9期。
    (3)参见黄佩:《网络社区:我们在一起》,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年。
    (4)参见朱丽丽等:《数字青年---一种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
    (5)罗自文:《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模式研究---基于6个典型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6)参见朱丽丽等:《数字青年---一种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
    (7)杨国斌:《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年第1期。
    (8)杨国斌:《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年第1期。
    (9)《四驱小子》是日本“进军”中国最早的一部以四驱车为题材的动画,于1991年上半年在中国香港播出。1996年第一部《四驱兄弟》在中国内地首播。
    (1)数据来自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内部员工提供的财务报表,因官方并未公开发布,根据报告人要求,本研究隐去提供数据者的真实姓名。
    (2)截至本文写作前,全国共计迷你四驱车俱乐部76家。
    (1)数据来自群主提供的QQ群后台统计。
    (2)由高到低依次分为“跑死马”“黑银”“白银”“绿银”“红银”“黄银”“基摩”六个等级。
    (3)“退坑”及“回血”均为迷你四驱车趣缘文化圈中的行话,前者代表放弃四驱车,从此退出这个趣缘圈;后者表示将现有四驱车变现,回笼资金重新购买自己所需的四驱车及其配件。
    (4)根据调查人数中“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定性调查只要能足以反映信息的整体面貌而满足研究主题的需要,就不必局限于调查人数的多少。参见潘绥铭:《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5)静态玩家以涂装美化和收藏为主,前者以童年时代四驱车动漫中出场的四驱车为模板,运用砂纸、模型专用油漆、水补土、遮盖带等工具对现实版迷你四驱车车壳及底盘进行打磨和喷涂。此类玩家对车体色彩及材质要求极高。后者喜好收集各种绝版老车、限定款车型及相关配件。
    (6)“无限制”的车型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底盘为主体,第二类是以玻纤或碳纤组成的车架为主体。该玩法允许对马达等关键性部件进行改造,追求赛车的极限速度。“田宫例”玩法主要是考验改装后四驱车的综合能力,爬坡,跳马,上坡,波浪弯,棱角弯等,在稳定的前提下追求速度。
    (1)[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页。
    (2)[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页。
    (3)玩家们常常将刚刚开始玩四驱车称为“入坑”,以形容他们在经济、情感及时间方面持续不断地投入的一种状态,而把重新拾回童年记忆中的四驱车称为“回坑”,而将放弃玩四驱车称为“退坑”。
    (1)田宫模型公司在1986-1992年间发布了Typeseries底盘,且与漫画《冲锋!四驱郎》中的赛车相一致,如今田宫公司已不再生产,国内迷你四驱车收藏界以其物稀而贵。
    (1)AOSHIMA在中国被简称为“青岛社”,是位于日本静冈县静冈市的玩具模型会社。
    (1)[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页。
    (2)[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11页。
    (3)这一说法借用了诺拉的“记忆的责任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历史学家”一语。参见[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页。
    (1)[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1页。
    (2)[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94页。
    (3)[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78页。
    (4)[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页。
    (5)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15-119页。
    (6)孙信茹、杨星星:《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人类学解读》,《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7)黄顺铭:《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8期。
    (1)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思想战线》2017年第5期。
    (2)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90页。
    (3)张一兵、苏明:《“回到事物本身”:马克思、列宁和海德格尔》,《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4)[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94页。
    (1)[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94页。
    (2)奥迪双钻生产的一款遥控赛车。
    (3)[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1)[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2)[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3)“封绘”指的是迷你四驱车盒车套装中用于包装车子板件的材料。
    (1)访谈对象老隋的观点。据他要求,在此不便透露相关四驱车厂商的具体名称。
    (2)[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78页。
    (3)[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96页。
    (1)Viper三二四驱动大师赛是马来西亚目前最大型的全国性赛事。2017年,第二届马来西亚大师赛中国赛区选手权选拔赛在中国拉开序幕,其中,收官战于11月25日在昆明举办。
    (2)内容来自研究者对此次比赛主办人BT的访谈。
    (3)孙江主编:《新史学:历史与记忆》(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页。
    (1)[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8页。
    (2)[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7-48页。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7页。
    (1)内容来自研究者对玩家晓辉的访谈。
    (2)[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0页。
    (3)[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2页。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20-223页。
    (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20-223页。
    (6)马中红:《文化政治成为学术焦点,研究方法亟待与时俱进》,《青年探索》2017年第6期,第75页。
    (1)赵联飞:《80后网民的个人传统性及现代性》,《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第11页。
    (2)邱林川:《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8页。
    (3)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页。
    (1)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28-329页。
    (2)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38页。
    (3)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39页。
    (4)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40页。
    (5)王德胜:《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尚变革的基本认识》,《思想战线》1998年第10期。
    (6)林良旗主编:《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88-89页。
    (1)[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4页。
    (2)[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4页。
    (3)[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4页。
    (4)[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4页。
    (1)[美]兰德尔·柯林斯:《发现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4页。
    (2)邱林川:《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8页。
    (3)范可:《在野的全球化---流动、信任与认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第144页。
    (4)杨国斌:《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年第1期。
    (5)杨国斌:《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