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锦鲤”是如何诞生的?——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第三种文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ow Did the “Chinese Koi” Come into Being? Third Cultures in Real and Virtual Space
  • 作者:陆薇薇 ; 菅丰
  • 英文作者:LU Weiwei;SUGA Yutaka;
  • 关键词:锦鲤 ; 中国锦鲤 ; 第三种文化 ; 祥物 ; 网络迷因
  • 英文关键词:Koi;;Chinese Koi;;third cultures;;mascot;;Internet Memes
  • 中文刊名:MSYA
  • 英文刊名:Folklore Studies
  • 机构: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民俗研究
  • 年:2019
  • 期:No.144
  • 基金:江苏省社科项目“国际视域下大运河江苏段自然再生的环境伦理学研究”(项目编号:15ZXC0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SYA201902013
  • 页数:11
  • CN:02
  • ISSN:37-1178/K
  • 分类号:128-137+162
摘要
现代锦鲤(Koi)的发源地为日本新泻县的二十村乡,是文化复合体的表现。随着日本全球化战略的推行,锦鲤文化从地方民俗文化被建构为日本国家传统文化,并向海外传播。当全球化的锦鲤文化流入中国时,与中国传统的鲤鱼吉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第三种文化",即"中国锦鲤"文化。中国锦鲤文化不断发展变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出现了"中国锦鲤""网络迷因"的衍生物。伴随着移动支付技术向全球扩展,中国锦鲤或将形成"第三种文化之第三种文化"。
        Modern Koi,originating in Nijumurago of Japan's Niigata Prefecture,is a manifestation of a cultural complex.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Japan's globalization strategy,the Koi culture has been elevated from a local folk culture to a Japanese national culture and disseminated overseas.When the globalized Koi culture entered China,it merg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uspicious Carp culture and became one of the "third cultures"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amely,the"Chinese koi"culture.As one of the"third cultures",the Chinese Koi culture continued to evolve and diversify.Unde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derivatives such as Chinese Koi Memes emerged,which will probably generate"the third type of third cultures"as mobile payment technologies expand globally.
引文
(1)虽早在唐宋的诗句中有出现“锦鲤”一词,但指的是鳞光闪烁的鲤鱼,与现代锦鲤含义不同。
    (2)Mike Featherstone: Global Culture:Nationalism,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0,pp.1-15.
    (3)网络迷因,是指某个理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俗称“网络爆红”现象。
    (4)王合全:《鲤鱼的故事和传说》,《河北渔业》2007年第12期。
    (5)将锦鲤文化称为“锦鲤道”或许便于理解,如茶道、花道不会将茶和花从相关文化中割裂出来看待一样,锦鲤也是与相关文化融为一体的。
    (6)[日]山古志村写真集制作委員会:《ふるさと山古志に生きる―村の財産を生かす宮本常一の提案》,農山漁村文化協会,2007年,第78页。
    (7)[日]山古志村写真集制作委員会:《ふるさと山古志に生きる―村の財産を生かす宮本常一の提案》,農山漁村文化協会,2007年,第345页。
    (8)[日]片岡正脩:《锦鲤谈义》,自費出版,1989年,第67-68页。
    (9)锦鲤的品种之一,白底上有红、黑斑纹,头部有红斑而无黑斑,胸鳍上有黑色条纹。
    (10)[日]片岡正脩:《锦鲤谈义》,自費出版,1989年,第4页。
    (11)[日]片岡正脩:《锦鲤谈义》,自費出版,1989年,第76页。
    (12)象征着日本的“国鱼”一词,开始只是全日本锦鲤振兴会等锦鲤生产者所使用的通称,并未得到官方认可。但2017年新泻县将其指定为新泻县鱼,相关人士积极向国会议员陈情,希望推动“国鱼”一词的官方认证。
    (13)该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广在海外颇受欢迎的日本文化,如动漫、游戏、漫画等。
    (14)又名屈顺天,参见James L. Watson、叶涛《James L. Watson教授访谈录》,《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
    (15)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一词由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兹(George Ritzer)提出,他认为以麦当劳为代表的速食餐厅的标准化、均一化准则正逐渐支配着美国社会和世界其他地方越来越多的层面。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London:Pine Forge Press, 1993.
    (16)James L. Watson: 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p.1-37.
    (17)陶思炎:《中国鱼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18)陶思炎:《中国鱼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17页。
    (19)陶思炎:《中国鱼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9-140页。
    (20)金泽:《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态建构》,《民俗研究》2018年第4期。
    (21)宁波:《鱼文化的历史演化》,《中国水产》2008年第2期。
    (22)陶思炎:《中国鱼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23)如上文所述,在日本的各大庭园里其实原本也不存在锦鲤,锦鲤之所以现身其中是因为锦鲤文化的国家化建构。然而,日本人如今在欣赏庭园中的锦鲤时也完全没有违和感。就此而言,中日两国锦鲤观赏者在心理上有相似之处,是不知不觉地将建构的锦鲤文化内化的结果。
    (24)Mike Featherstone: Global Culture:Nationalism,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0,p.6.
    (25)戴望云:《Why Down on Their Luck Netizens Like to Play ‘Koi’》,Sixthtone网, http://www.sixthtone.com/news/1003145/why-down-on-their-luck-netizens-like-to-play-koi,发表时间:2018年11月2日,浏览时间:2018年11月6日。
    (26)董牧孜:《杨超越,一种叫做“幸运”的才华?》,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70488651_119350,发表时间:2018年10月22日,浏览时间:2018年10月31日。
    (27)黄绿萍:《インターネットにみる流行神:中国の「受験の神」をめぐって》,《文化》2013年第76期。
    (28)徐瑞华:《网络民俗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29)戴望云:《Why Down on Their Luck Netizens Like to Play ‘Koi’》,Sixthtone网, http://www.sixthtone.com/news/1003145/why-down-on-their-luck-netizens-like-to-play-koi,发表时间:2018年11月2日,浏览时间:2018年11月6日。
    (30)网络迷因通常选取的是与流行文化相关的“梗”。
    (31)欧气,一种网络用语,由“欧洲人”衍变而来,指有钱人或是运气好的人所散发出的气息。目前基本等同于运气、喜气。
    (32)吴玉萍:《新民俗的产生与认同性消费的构建——以阿里巴巴“双十一”为例》,《民族艺术》2018年第2期。
    (33)不过与一般商家不同,“民俗学论坛”11月15日启动的“民俗锦鲤”活动,搭配的是现代锦鲤的插图。
    (34)所谓“新四大发明”是指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35)《一条“中国锦鲤”的英文,竟然难坏了这么多国家的人》,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58660365_103280,发表时间:2018年10月10日,浏览时间:2018年11月1日。
    (36)事实上,这种文化碰撞已开始产生。2018年11月6日《新闻周刊》日文版对中国锦鲤热进行了报道,报道中对中日锦鲤做了简单区分:“当日本人还停留于对实体锦鲤的养殖与品鉴时,‘中国锦鲤’已经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日本人培育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锦鲤,而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厉害的锦鲤促销。”《中国を席卷する「ニシキゴイ」(錦鯉)ブーム》,ニューズウィーク日本版,https://www.newsweekjapan.jp/satire_china/2018/11/post-2.php,发表时间:2018年11月6日,浏览时间:2018年11月15日。
    (37)倘若一名日本游客看见法国保安手中的锦鲤,定会以为商家是在宣传日本文化,但事实上保安是在欢迎“中国锦鲤”信小呆的到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