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中国?——中美日印在缅甸影响力变迁分析(2010~2018)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alancing China? An Assessment of the Fluctuating Influence of China,America,Japan and India in Myanmar( 2010-2018)
  • 作者:王震
  • 英文作者:Wang Zhen;
  • 关键词:缅甸 ; 制衡中国 ; 高层互访 ; 非对称依赖 ; 影响力变迁
  • 英文关键词:Myanmar;;Balancing China;;High Level Exchanges;;Asymmetric Dependence;;Fluctuating Influence
  • 中文刊名:LAYA
  • 英文刊名:South Asian Studi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版日期:2019-06-17 17:45
  • 出版单位:南亚研究
  • 年:2019
  • 期:No.128
  • 语种:中文;
  • 页:LAYA201902003
  • 页数:23
  • CN:02
  • ISSN:11-1306/C
  • 分类号:25-44+65+163-164
摘要
基于高层互访频率和非对称依赖的量化测度分析,本文对以往大国与缅甸关系研究认知中"制衡中国影响力"这一假定或结论进行检验,并考察中、美、日、印在缅甸影响力的变迁。结果显示,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的确呈下降趋势,但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影响力并没有显著提升,且三者在缅甸的影响力较为均衡。研究表明,缅甸利用其他大国在战略上制衡中国,阻滞中国在缅甸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利用其他威胁性较小的行为体如东盟、欧盟而非其他大国来填补中国影响力下降后留下的空间。这一现象并不符合经验研究中大国在其他区域或国家的影响力的"进—退"逻辑。在缅甸珍视独立、自主的行为特征影响下,中国周边参与竞争的行为体更为复杂,简单的"中、强、邻"理解和分析模式需要调整。
        Based 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volume of high level exchanges and asymmetric dependence between states, this article tests the assumption or conclusion of studies on major state relations with Myanmar that states seek to "balance China's influence,"and further considers the fluctuating influence of China,the US,Japan and India in Myanmar.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at China's influence in Myanmar is in fact on the decline,but that American,Japanese and Indian influence has not risen significantly,and that the three enjoysimilar levels of influence. The research illustrates that Myanmar uses other major states to strategically balance China's influence,and to prevent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influence in the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leverages the presence of other, non-threatening actors such as ASEA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other small or medium sized states to fill the space left by the contraction of Chinese influence. As such,the reality does not match wit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other states or regions which points to a logic of one great state gaining influence at the loss of another. Influenced by the great importance that Myanmar places on its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actors competing for influence in China 's periphery ar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the simple model of understanding based on "China,Great Powers and Neighboring States"needs to be adapted.
引文
(1)关于中国对周边国家的重视可参见:《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3年10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25/c_117878897.htm
    (2)关于周边外交理念的分析,参见陈琪、管传靖:《中国周边外交的政策调整与新理念》,《当代亚太》,2014年第3期,第4~26页。此类代表性文章还有钟飞腾:《“周边”概念与中国的对外战略》,《外交评论》,2011年第4期,第117页。关于周边与大国战略互动的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有高程:《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第32~48页;杜哲元:《“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周边三环外交体系的构建》,《东南亚研究》,2018年第1期,第48~64页;凌胜利:《“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地缘重塑》,《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第1期,第81页;王博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的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东南亚纵横》,2016年第3期,第44~48页;刘丰:《中国周边战略的目标、手段及其匹配》,《当代亚太》,2013年第5期,第4~21页;仇华飞等:《中国周边外交中的软实力战略》,《国际观察》,2015年第3期,第55~69页;赵可金:《中国周边外交战略重在立威增信》,《人民论坛》,2014年第7期,第30~33页;吴志成:《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更加重视战略谋划》,《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1期,第26~27页;周方银:《周边环境走向与中国的周边战略选择》,《外交评论》,2014年第1期,第28~42页;时殷弘:《中国的周边战略与对美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第6期,第5页;万晓宏:《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战略选择》,《战略纵横》,2012年第4期,第12页。
    (3)周方银从中国、美国和周边邻国实力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将面临来自体系和地区的双重压力,在经济和安全两个领域面临巨大且性质不同的压力。参见周方银:《周边环境走向与中国的周边战略选择》,第28~42页。
    (4)关于中国崛起的周边制约,参见翟崑:《突破中国崛起的周边制约》,《国际展望》,2014年第2期,第1页。
    (5)[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8~140页。
    (6)《王毅:中方提出建设中缅经济走廊设想》,新华网,2017年11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11/20/c_1121979952.htm;缅甸前总统政治顾问吴哥哥莱认为,“从总体来看,随着中缅经济走廊的建成,两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将变得更加互信,来自中国投资的项目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这会对密松水电站等中资在缅棘手项目的解决创造更好的环境及新的契机。”《中方提出建设“中缅经济走廊” 昂山素季:赞赏中方此倡议》,环球网,2017年11月21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11/11388604.html
    (7)《共建经济走廊促进中缅经济合作关系跨入新阶段》,载《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http://news.gmw.cn/2018-08/04/content_30299536.htm
    (8)《何立峰主任和缅甸计划与财政部部长吴梭温签署政府间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8年9月10日,http://helifeng.ndrc.gov.cn/zyhd/2018 09/t20180910_898133.html;《中缅经济走廊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8年9月12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2/content_5321276.htm
    (9)戴永红:《中美印在缅甸的竞合博弈及中国的应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46~153页。
    (10)Saibal Dasgupta,“After Pakistan,China Trying to Build Economic Corridor to Myanmar,” The Economic Times,Jul.20,2018,https://infoweb.newsbank.com/resources/doc/nb/news/16D443B845C831B0 p=AWNB;Konosuke Odaka ed.,The Myanmar Economy:Its Past,Present and Prospects (Tokyo:Springer,2016),pp.220-222.
    (11)David I.Steinberg and Hongwei Fan,Modern China-Myanmar Relations:Dilemmas of Mutual Dependence(Copenhagen:NIAS Press,2012),p.353;李毅等:《中缅油气管道完成后的诸多变数》,载《中国矿业报》,2013年6月25日;Ying Yao and Youyi Zhang,“Public Perception of Chinese Investment in Myanmar and its Political Consequences:A Survey Experimenta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Growth Center,March 2018,Policy Brief 53421,https://www.theigc.org/search/Public+perception+of+Chinese+investment+in+Myanmar+and+its+political+consequences%3A+A+survey+experimental+approach
    (12)Nirupama Subramanian,“China Hardsells Big Ticket but Low on Trust,India’s Soft Power Push in Myanmar Education and Health,” The Indian Express,Sep.5,2018.https://infoweb.newsbank.com/resources/doc/nb/news/16E3DC3D1C57DFE8 p=AWNB
    (13)宋清润:《当前缅甸对华认知分析》,《国际研究参考》 ,2013年第6期,第41~46页;Konosuke Odaka ed.,The Myanmar Economy:Its Past,Present and Prospects,p.222.
    (14)Toshihiro Kudo,“Myanmar’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China:Who Benefits and Who Pays?” in Monique Skidmore and Trevor Wilson eds.,Dictatorship,Disorder and Decline in Myanmar (Canberra:ANU Press,2008),pp.87-110.
    (15)Helen James,“Myanmar’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rategy:The Search for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6,No.3,2004,pp.530-553.
    (16)刘务:《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中缅关系的发展》,《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第109~118页。
    (17)李晨阳:《2010年大选之后的中缅关系:挑战与前景》,《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2期,第29页。这一观点还可以参见Tin Maung Maung Than,“Myanmar and China:A Special Relationship?” 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03,pp.189-210.
    (18)蔡鹏鸿:《变动中的缅甸政局与中缅关系分析》,《国际关系研究》,2015年第4期,第112页。
    (19)宋清润:《缅甸大选及新政府成立对未来政局及中缅关系的影响》,《东南亚纵横》,2011年第7期,第41页;刘务:《缅甸政治发展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年第2期,第20~33页。
    (20)J.Mohan Malik,“Sino-Indian Rivalry in Myanmar: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16,No.2,1994,pp.137-156.
    (21)陈霞枫:《缅甸改革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1期,第43~47页。
    (22)范宏伟、刘晓民:《日本在缅甸的平衡外交:特点与困境》,《当代亚太》,2011年第2期,第127~146页;谢士法、邢红梅:《缅甸的平衡外交及其对中缅关系的影响》,《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4期,第13~15页;岳德明:《冷战后缅甸对华政策刍议》,《外交评论》,2005年第4期,第57~63页。
    (23)Reena Marwah,“India,China,Myanma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Vol.47,No.38,2012,p.5.
    (24)Zhao Hong,“Japan and China:Competing for Good Relations with Myanmar,”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Vol.28,No.2,2014,pp.1-23.
    (25)Helen James,“Myanmar’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rategy:The Search for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6,No.3,2004,pp.530-553.
    (26)David I.Steinberg and Hongwei Fan,Modern China-Myanmar Relations Dilemmas of Mutual Dependence (Copenhagen:NIAS Press,2012),p.368.
    (27)Donald E.Weatherbee,“Southeast Asia and ASEAN:Running in Place,” 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12,p.7.
    (28)Jürgen Haacke,“Myanmar’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China and India,”Adelphi Paper,Vol.46,No.381,2006,pp.25-39;Jürgen Haacke,“China’s Role in the Pursuit of Security by Myanmar’s Sta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uncil:Boon and Bane?” The Pacific Review,Vol.23,No.1,2010,pp.113-137.
    (29)Maung Aung Myoe,In the Name of Pauk-Phaw:Myanmar’s China Policy since 1948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11),p.105.
    (30)See John Wong,“Why Has Myanmar Not Developed like East Asia?” ASEAN Economic Bulletin,Vol.13,No.3,1997,pp.344-358.
    (31)《毛泽东主席接见缅甸副总理吴巴瑞、吴觉迎谈话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105-00339-01(1)。转引自范宏伟:《和平共处与中立主义: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和平共处的成就与经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32)王巨新:《清代中缅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5页。
    (33)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46页。
    (34)Maung Aung Myoe,In the Name of Pauk-Phaw:Myanmar’s China Policy since 1948,pp.179-189.
    (35)李伯重:《小问题,大历史:全球史视野中的“永历西狩”》,《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62~71页。
    (36)1956年中缅航线开辟,仰光走廊成为当时中国打破西方封锁中国交通的重要突破口和通道。参见范宏伟:《和平共处与中立主义: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和平共处的成就与经验》,第127页。
    (37)《王毅:中方提出建设中缅经济走廊设想》。
    (38)朱雄兵:《美国对缅甸制裁政策及其调整(1988~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硕士论文。
    (39)曹国良:《奥巴马政府对缅甸外交政策调整》,《理论观察》,2017年第1期,第121页。
    (40)李晨阳、祝湘辉:《西方国家对缅甸的制裁措施》,《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第5期,第19页。
    (41)方天健、何跃:《美国对缅甸政策调整中的中国因素》,《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第3期,第8页。
    (42)史勤:《战后日本对缅甸赔偿问题研究(1948~1954)》,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43)参见李涛:《1988年以来日缅关系新发展初探》,《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第46页;冀田:《战后日缅关系研究(1952~1991)》,河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44)范宏伟、刘晓明:《日本在缅甸的平衡外交:特点与困境》,《当代亚太》,2011年第2期,第127~146页。
    (45)毕世鸿、田庆立:《日本对缅甸的“价值观外交”及其与民盟政府关系初探》,《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4期,第53~57页。
    (46)韦健锋:《文化视野下的古代印缅关系——兼论印度文明对缅甸的影响》,《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年第2期,第67~74页。
    (47)韦健锋:《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云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48)陈建山:《冷战后印缅关系好转的主要动因》,《东南亚研究》,2014年第3期,第47页。
    (49)李昕:《印度与缅甸互联互通发展探析》,《南亚研究》,2014年第1期,第57页。
    (50)李晨阳、瞿建文:《试论1988年以来印度与缅甸关系的发展》,《南亚研究》,2005年第2期,第21页。
    (51)关于竞争性,参见[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关于国际政治的演进,参见唐世平:《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董杰旻、朱鸣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159页。
    (53)关于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模型,参见滑腾飞等:《大国在南海地区地缘影响力的测算与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第2期,第44~50页;王淑芳等:《中国周边地缘影响力建模与测算——以南亚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6期,第738~747页。
    (54)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行为原理和互动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55)关于相互依赖,参见[美]戴尔·科普兰:《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金宝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Can Interdependence Work?”Foreign Policy,Spring 1998,pp.82-96;Richard N.Cooper,The Economics of Interdependence:Economic Policy in the Atlantic Community(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8);Richard N.Cooper,“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venties,” World Politics,Vol.24,No.2,1972,pp.159-181.
    (56)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第107页。
    (5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第11~13页。
    (58)例如,欧盟在缅甸的投资占比逐年升高,已然超过中国位居首位,缅甸与东盟的贸易也不断上升。数据参见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8,p.156.
    (59)“印象主义式”是时殷弘教授提出的目前考察和谈论事物的三种途径之一,具体指“主要依凭素有经验者的长时间体验和观察,在此过程中无数较次要的印象自然而然地消退殆尽,剩下的大抵是或许基于深层经验的粗略的宏观印象。”时殷弘:《印象主义方式与当前中国安全战略例解》,《国际安全研究》,2015年第1期,第154页。
    (60)韦民:《小国与国际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6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