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陈师曾《读画图》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New Analysis of Chen Shizeng's Appreciating the Painting
  • 作者:张涛
  • 英文作者:Zhang Tao;
  • 关键词:陈师曾 ; 读画图 ; 西学 ; 文人画的价值
  • 英文关键词:Chen shizeng;;Appreciating the Painting;;western learning;;The Value of Literati Paintings
  • 中文刊名:ZLB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 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
  • 出版日期:2018-12-15
  • 出版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年:2018
  • 期:No.185
  • 语种:中文;
  • 页:ZLBK201812025
  • 页数:13
  • CN:12
  • ISSN:10-1005/K
  • 分类号:123-135
摘要
本文以陈师曾《读画图》为研究起点,对于近现代艺术史上这幅融合中西画风的作品,结合当时历史原境与画家思想,做出了新的解读与阐释。同时联系陈师曾其后发表的为传统中国画强力辩护的《文人画的价值》一文,从图文之间产生的悖论张力,可见陈师曾在短短数年间的画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与调整。这种突然转化的动因是什么?本文结合其十余年间的诸多画学思考与实际践行,探求陈师曾被艺术史研究所遮蔽或忽略的另外一层面相。陈师曾既热情拥抱过西学,也进行过许多调和中西的绘画试验,画学态度却又在1920年之后产生激变,也因此固化为为传统文人画激烈辩护者的历史角色。本文即由此切入,探讨这种转变背后的历史动因,以及陈师曾在中国绘画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的历史定位及其所面对的时代命题与自我困惑。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artist's thought, the current author mak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Chen Shizeng's Appreciating Painting, which is well-known in modern art history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styles. 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later published The Value of Literati Paintings arguing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Chen Shizeng's painting thought had made a great change. Based on Chen Shizeng's painting thought and practice,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cause of this violent change to discuss Chen's other aspects neglected in past art history studies. Chen once accepted western learning with enthusiasm and always attempted to combine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while he suddenly changed his standpoint of painting concept after 1920 and then became a firm supporter of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s.
引文
[1]姚华:《题陈朽墨戏》,引自邓见宽编《姚茫父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1-252页。
    [2]陈师曾《文人画的价值》一文采用白话文形式,原本刊载于《绘学杂志》1921年第2期。后陈氏又对该文加以补充更改,撰成文言文版的《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与日本学者大村西崖所撰《文人画之复兴》同时收入《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一书,于19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3][美]文以诚、杜朴著,张欣译《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年,第370页。
    [4]石守谦:《从风格到写意:反思中国美术史》,三联书店,2015年,第392-394页。
    [5]参看石守谦《雅俗的焦虑:文徵明、钟馗与大众文化》,载于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104-136页。
    [6]关于民初北京生活状况,可参看张涛《画家生活与教授生涯-齐白石与国立北平艺专过往考略》,《美术研究》2013年3期。
    [7]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下册,中华书局,2013年,第694页。
    [8]余绍宋:《余绍宋日记》(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71、272页。
    [9]有关福开森在中国的相关收藏与艺术活动,参看[美]聂婷(Lara Netting)著,郑涛译《福开森与中国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
    [10]《康熙字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442、443页。
    [11]陈师曾对于文字所承载的时代意涵之区别,有相当之敏感,此处的“景”与“读画”之分绝非孤案。在其发表的《绘画源于实用说》中即指出,中国传统中“图”与“画”在其具体内容上并无区别,经常混用。“今通常所区别者,图与画为二,图资记述,画资玩赏。……古时图、画相合,现世文明日甚,故区而为二。……图与画之外另有一种,西文曰design,日本任译为图案画。中国虽无是名,而实早有此种画法,用在装饰。”陈师曾:《绘画源于实用说》,《绘学杂志》1920年第1期。
    [12]张涛:《故乡无此好天恩-齐白石三上北京的职业化之路》,《美术研究》2012年第4期。
    [13]卢宣妃:《陈师曾的绘画新貌与民初新式知识分子的文化实践:以〈北京风俗图册〉为中心》,台湾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6页。
    [14]齐白石:《壬戌纪事》,载于王明明主编《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手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29-30页。
    [15]章士钊:《新时代之青年》,《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11号。
    [16]《欧洲画界最近之状况》,引自李运亨、张圣洁、闫立君编注《陈师曾画论》,中国书店,2008年,第187、188页。
    [17]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引自朱良志、邓锋主编《陈师曾全集·诗文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59页。
    [18]陈师曾:《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绘学杂志》1920年第1期。
    [19]《徐悲鸿赴法记》,《绘学杂志》1920年第1期。
    [20]同[13],第116页。
    [21]同[13],第116、117页。
    [22]陈师曾:《中国画是进步的》,《绘学杂志》1921年第3期。
    [23]陈师曾:《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东方杂志》1921年第18卷第17号。
    [24]陈师曾:《关于南画》,《东洋》1922年10月。引自卢宣妃《陈师曾的绘画新貌与民初新式知识分子的文化实践:以〈北京风俗图册〉为中心》,第120页。
    [25]陈师曾:《关于南画》。引自卢宣妃《陈师曾的绘画新貌与民初新式知识分子的文化实践:以〈北京风俗图册〉为中心》,第117、118页。
    [26][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刘岳兵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31页。
    [27]同[26],第132页。
    [28]同[26],第133页。
    [29]此文最早连载于《教育公报》1920年第4-11期。
    [30]朱万章:《陈师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4页。
    [31]此信札具体通信时间未知,但可确定应至少写于1914年之后。长尾甲于1902年移居中国上海,1914年回到日本。在中国居住期间与吴昌硕相识,过往极为密切,陈师曾有可能通过吴昌硕与长尾甲结交。
    [32]1918年,北大画法研究会成立,蔡元培聘陈师曾、徐悲鸿等人为画法研究会导师。1920年1月,作为会刊的《绘学杂志》首发,陈师曾亦有多篇文章刊载。但是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陈师曾即离开了北大画法研究会,在《绘学杂志》第二期刊载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全体摄影”中,已经没有陈师曾身影。而《绘学杂志》主编一职,按常理最有资历担任者非声望卓著的陈师曾莫属,最后却花落年轻许多的胡佩衡。蔡元培与陈师曾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关系的亲疏变迁及其背后动因,也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3]同[13],第117、118页。
    [34]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年,第190页。
    [3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46页。
    [36]唐小兵:《与民国相遇》,三联书店,2017年,第119页。
    [37]陈师曾:《作画感成诗》,引自李运亨、张圣洁、闫立君编注《陈师曾画论》,中国书店,2008年,第23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