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吐喇第14窟主室正壁弥勒经变识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terpreting the Maitreya Sutra Illustration on the Frontal Wall in Cave 14 at the Kumtura Grottoes
  • 作者:刘韬
  • 英文作者:LIU Tao;School of Ar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库木吐喇第14窟 ; 壁画 ; 弥勒经变 ; 交脚坐式
  • 英文关键词:Kumtura Cave 14;;wall painting;;Maitreya sutra illustrations;;seated with crossed ankles
  • 中文刊名:DHYJ
  • 英文刊名:Dunhuang Research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敦煌研究
  • 年:2019
  • 期:No.173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库木吐喇石窟汉风与回鹘风壁画的调查与研究”(15YJC76006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项目“高昌地区回鹘佛教石窟壁画的调查与研究”(2017M610140)
  • 语种:中文;
  • 页:DHYJ201901008
  • 页数:8
  • CN:01
  • ISSN:62-1007/K
  • 分类号:60-67
摘要
对库木吐喇窟群区第14窟主室正壁壁画内容进行了图像志层面上的研究。通过壁画的识读可知,安西都护府设立于龟兹时期,弥勒信仰曾是流行于龟兹地区唐风洞窟的主要信仰之一;弥勒佛交脚坐姿形象应受到龟兹本地或西来影响,弥勒经变壁画的图本来源在汉地东来基础上加入了胡化风尚。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conographical study on the Maitreya sutra illustration on the frontal wall in cave 14 at the Kumtura Grottoes. The resulting interpretation suggests that Maitreya belief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ranches of Buddhist faith displayed in caves of the Tang dynastic style in the Qiuci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 Anxi Frontier Command was located in Kucha. For thes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 reas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mage of Maitreya sitting with crossed ankles was likely the result of either local artistic style or painting styles coming from the west, and that the archetype on which this Maitreya sutra illustration was based originat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where it mixed with non-Chinese artistic elements.
引文
[1]渡边哲信.西域旅行日记:第3卷[G]//上原芳太郎,编.新西域记:上卷.东京:有光社,1937:322-323.
    [2]阎文儒.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J].文物,1962(7-8):52.
    [3]阎文儒.龟兹境内汉人开凿汉僧住持最多的一处石窟———库木吐拉———考察西北石窟工作散记之二[G]//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583.
    [4]常书鸿.新疆石窟艺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128.
    [5]马世长.库木吐喇的汉风洞窟[G]//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库车县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205-206.
    [6]刘松柏.库木吐拉石窟寺的净土变壁画[J].西域研究,1993(2):81-89.
    [7]庄强华.库木吐喇石窟总叙[G]//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库车县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265.
    [8]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库木吐喇石窟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02-103.
    [9]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库木吐喇石窟寺窟群区第10~17窟考古调查报告[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修复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227-232.
    [10]北京大学考古系碳十四实验室陈铁梅,原思训,王良训,马力,蒙青平.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六)[J].文物,1984(4):95.
    [11]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G]//大正藏:第35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533c.
    [12]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3:165.
    [13]李凇.佛教美术全集8:陕西佛教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7.
    [14]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东京:平凡社,1981:207,图6.
    [15]李裕群.吐鲁番吐峪沟石窟考古新发现———试论5世纪高昌佛教图像[C]//颜娟英,石守谦,主编.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3-105.
    [16]程崇勋.巴中石窟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87-189.
    [17]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G]//大正藏:第14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426a.
    [18]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G]//大正藏:第14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431b,432c.
    [19]刘韬.胡地尚唐风———库木吐喇石窟第16窟壁画复原与塑绘内容考析[J].美术研究,2016(6):111-119.
    (1)龟兹石窟主要包括规模相对较大的9处石窟,即库车县的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玛扎巴赫石窟、阿艾石窟,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新和县的托乎拉克艾肯石窟。龟兹地区地面寺院遗址主要为苏巴什佛寺、乌什吐尔佛寺与夏哈吐尔佛寺等。
    (2)根据实地调查与前人判断,笔者划分出的龟兹地区唐风洞窟主要有:库木吐喇窟群区第11、13、14、15、16、17、30、36、68、69、70、71、72窟,另外阿艾石窟为一处单体的唐风洞窟。
    (3)库木吐喇石窟寺遗址位于库车县以西20公里,主要包括夏哈吐尔和乌什吐尔两处地面佛寺遗址以及谷口区和窟群区的上百座洞窟,在窟群区集中保存了唐代安西都护府设立于龟兹时期开凿的唐风洞窟。
    (4)库木吐喇石窟分为谷口区和窟群区,二区各自分别编号,本文通篇讨论库木吐喇石窟窟群区第14窟,后文所用库木吐喇第14窟均指窟群区第14窟。
    (5)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编号AP7045、AP7046和AP7047历史照片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驻佛罗伦萨美术史研究所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 in Florenz,Max-Planck-Institut and Asian Art Museum,National Museumsin Berlin)博士后研究员桧山智美(Satomi Hiyama)女士提供。
    (6)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编号B0867、B1350和B1236历史照片,由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档案管理员卡伦·德雷尔(Caren Dreyer)博士提供,照片编号是卡伦·德雷尔博士的工作成果。
    (1)20世纪80年代末库木吐喇石窟发生严重水患,为了抢救保护文物,1991年7至9月,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与龟兹石窟研究所技术保护室揭取了库木吐喇石窟窟群区下层的10处洞窟壁画,具体为库木吐喇第10、11、12、13、14、16、25、27、38与60窟,壁画面积约112平方米。参见孙洪才《新疆库车库木吐拉石窟壁画揭取保护技术》,《敦煌研究》2000年第1期,第150—152页;吾机·艾合买提《库木吐喇石窟揭取壁画原因及保存情况》,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修复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457—459页。此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龟兹石窟研究所(今新疆龟兹研究院)共同修复了这批被揭取的壁画残片,至2014年底修复完成,现保存在新疆龟兹研究院。此简目是笔者根据2014年在库木吐喇石窟工作站的调查记录,整理被揭取与修复后的库木吐喇第14 窟壁画残片的出处及位置。
    (1)库木吐喇窟群区第15—17窟的建窟年代约为8世纪上半叶,属武周破吐蕃复龟兹安西都护府之后的石窟遗存。参见刘韬《唐与回鹘时期库木吐喇石窟壁画年代探索——以窟群区第12、15至17窟为中心》,《敦煌研究》2016年第6期,第93—101页。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库车县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文物出版社,1992年,图23—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人民出版社编《新疆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新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图38—39。中国新疆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4·库木吐拉》,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图146—151。
    (3)库木吐喇第14窟壁画被揭取修复后的资料为笔者2014年在库木吐喇石窟工作站的调查记录,参见附表。
    (4)参用刘松柏《库木吐拉石窟寺的净土变壁画》,《西域研究》1993年第2期,第82页,图1的编号。
    (1)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5记录摩睺罗伽的体貌特征:“四摩睺罗迦者此云大腹行。即蟒之类。亦表菩萨遍行一切而无所行也。”《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5册,第533页下。
    (2)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5记阿修罗的体貌特征:“形容长大,恒弊饥虚。体貌粗鄙,每怀嗔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参见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165页。
    (1)天龙八部一般包括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和摩睺罗迦,是守护佛法的八部神祇。
    (2)造像座上发愿文“……诸知识神期秒境,共睹……(龙)华初曜,愿在先会……”,参见西安碑林博物馆编《长安佛韵: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6、47页。
    (3)发愿文“……造石弥勒像一区……”,参见西安碑林博物馆编《长安佛韵: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4)参考李裕群《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文物》1991年第1期,第43—45页,图23。图片参见[日]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迹》第8辑,京都法藏馆,1939年,图VⅢ-23(1)。
    (5)犍陀罗斯瓦特地区也出土过交脚坐佛造像。参见(意)多米尼克·法切那、安娜·菲力真齐著,(意)魏正中、王姝婧、王倩译《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17页,图版94;M.Taddei,“Harpocrates-Brahma-Maitreya:A Tentative Interpretation of a Gandharan Relief from Swt”,Dialoghi di Archeologia,1969.3,Fig.28.
    (6)如克孜尔第8、38窟、库木吐喇窟群区第46窟主室券顶菱格坐佛。
    (7)如巴中北龛初唐第29龛右侧壁阿修罗像。程崇勋《巴中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61—262页。
    (8)如巴中北龛初唐第14龛右侧壁阿修罗像。程崇勋《巴中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54—255页。
    (9)如敦煌莫高窟第335窟北壁。
    (1)如莫高窟第33窟南壁与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
    (1)库木吐喇第11窟主室正壁经变画与库木吐喇第14窟主室正壁弥勒经变有着相似的图本样式,前贤记录库木吐喇第11 窟主室正壁壁画中主佛为交脚坐姿,参见刘松柏《库木吐拉石窟寺的净土变壁画》,《西域研究》1993年第2期,第82页。这一图像细节表明库木吐喇第11窟主室正壁壁画同第14窟主室正壁经变画题材一致,可能为弥勒经变。
    (2)武则天曾命令两京及诸州各置大云寺。从文献记载与出土遗存可知,唐代的龟兹、疏勒与碎叶均建有大云寺。参见刘韬《胡地尚唐风——库木吐喇石窟第16窟壁画复原与塑绘内容考析》,《美术研究》2016年第6期,第111—11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