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早期作家的明季史事书写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Early Tongcheng-School Writers' Description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 作者:师雅惠
  • 英文作者:SHI Ya-hui;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Xiamen University;
  • 关键词:桐城派早期作家 ; 明末 ; 历史书写
  • 英文关键词:early Tongcheng-school writers;;late Ming Dynasty;;historical writing
  • 中文刊名:XM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厦门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1-28
  • 出版单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51
  • 语种:中文;
  • 页:XMDS201901015
  • 页数:12
  • CN:01
  • ISSN:35-1019/C
  • 分类号:134-145
摘要
清代桐城派早期作家戴名世、朱书、方苞等人,均有志于著史,特别是明末史事的写作。这一创作兴趣,体现了清初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兴盛、皖北沿江一带的历史文化特点与诸人自身学术志向的多重影响。在史观上,戴名世、朱书有较为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承认南明统绪的存在,并对明末党争采取了唯其是不唯其人的持平态度。方苞则往往回避明清断限问题,在党争问题上则赞同东林一派史家的意见,更强调史著的教化作用。在史法上,戴名世、朱书的文字,较为宏阔,其文不可用明确的法度来阐释;方苞则较注重行文法度,下笔不免拘谨。"《南山集》案"后,戴、朱著述零落殆尽,在后世影响甚微。方苞所追求的思想与文辞的雅洁、规范,则成为桐城派文章的代表性风格。
        The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works on the late Ming Dynasty by the early Tongcheng-school writer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early Tongcheng-school writers on legitimacy of the Southern Ming Dynasty and the party struggl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and analyzing the delicate structure of the historical works written by the early Tongcheng-school writers,it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early Tongcheng School writers' historical views and writing styles. In contrast with the national standpoint and complicated structure of Dai Mingshi and Zhu Shu's historical works,Fang Bao's historical work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 morality of historical figures and has a concise writing style.
引文
(1)方苞《田间先生墓表》:“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二杜公耳。”(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37页)
    (1)如乾隆三十一年(1766)谕史馆,以福王立于南京比之宋南渡,以唐、桂诸王比之宋帝昰、帝昺。乾隆四十年(1775),又谕令改正《通鉴辑览》之叙述,以福王被执为明亡,并增添唐、桂二王事迹。
    (1)如方苞康熙末年所作《跋先君子遗诗》中,记述父亲方仲舒不愿友人揄扬其诗名,不许儿子为其刊行诗集,以“人惧名,猪惧壮”之谚为子戒。文末痛悔自己“玩先君子所戒以祸其身”,“罪上通于天”。(《方苞集》集外文卷四,第627-628页)
    (1)“自我压抑”一词,是台湾学者王汎森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学术、思想与心态》一书中提出的术语,指在朝廷文字审查制度之下,作者、读者、出版从业者,在文字产生、流播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的、自觉的“生存努力”。(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学术、思想与心态》第八章,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3年版,第393-500页)
    [1]焦循:《孟子正义》卷十六《离娄章句下》,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617页。
    [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一《诗教上》,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1页。
    [3]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三《杜溪稿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6页。
    [4]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集外文卷四《朱字绿文稿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22页。
    [5]石钟扬、徐文博:《朱书与桐城派》,《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6]《方苞集》卷十二《朱字绿墓表》,第346页。
    [7][8]阚红柳:《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0、27页。
    [9][10][29]《戴名世集》卷一《与余生书》,第3、2、2页。
    [11]《戴名世集》卷一《与刘大山书》,第11页。
    [12][13][101]《方苞集》卷十二《万季野墓表》,第332、333、333页。
    [14]朱书著,蔡昌荣、石钟扬点校:《朱书集》卷六《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104页。
    [15][16][17]《朱书集》卷十《皖寨纪事》,第187、188、190页。
    [18][47]《戴名世集》卷十二《孑遗录自序》,第309页。
    [19]《戴名世集》卷六《先君序略》,第174页。
    [20][36]《朱书集》卷八《先考仲藻府君事略》,第168、170页。
    [21]《戴名世集》卷四《汪武曹稿序》,第100页。
    [22]《方苞集》卷十四《重建阳明祠堂序》,第411-412页。
    [23]《方苞集》卷十七《兄百川墓志铭》,第496页。
    [24][54][74]《戴名世集》卷十四《史论》,第403、404、405页。
    [25]徐乾学:《憺园文集》卷十四《修史条议》,清康熙刻冠山堂印本。
    [26]王鸿绪:《史例议上》,刘承干编:《明史例案》卷二,民国嘉业堂刻本。
    [27]杨天咎:《万季野先生墓志铭》,万斯同:《石园文集》卷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57页下。
    [28]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与公肃甥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5页。
    [30]《戴名世集》卷六《画网巾先生传》,第168页。
    [31][82][83][84][85][86][87]《戴名世集》卷十二《孑遗录》,第328、314、325、313、318、318、319页。
    [32]《戴名世集》卷六《杨维岳传》,第161页。
    [33]转引自戴廷杰:《戴名世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90页。
    [34][35]朱书:《灵谷寺树记》,朱书等:《灵谷纪游稿》,《古学汇刊》第6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3662页。
    [37][50][60][61]黄宗羲:《汰存录》,《黄宗羲全集》第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28、336、328、329-330页。
    [38]夏允彝:《幸存录》,收入《中国近代内乱外祸历史故事丛书·扬州十日记》,台北:广文书局,1966年,第20页。
    [39][59][64]《方苞集》卷五《书杨维斗先生传后》,第120、120-121、122页。
    [40][41][42]朱彝尊:《曝书亭全集》曝书亭集卷三十二《史馆上总裁第六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392页。
    [43][53]顾城:《南明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44]谢国桢:《晚明史籍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45][46]《文史通义校注》卷三《史德》,第219、220页。
    [48][49][51][52]《戴名世集》卷十三《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第363、374、372、374页。
    [55][58][92]《朱书集》卷八《明中丞金丽阳先生传》,第160、155、155-156页。
    [56]《朱书集》卷七《游冯公少墟园亭记》,第139页。
    [57]《朱书集》卷三《天津咏古·海运策》,第52页。
    [62]《方苞集》卷五《书卢象晋传后》,第120页。
    [63]《方苞集》卷五《跋石斋黄公手札》,第133页。
    [65]陈永明:《从“为故国存信史”到“为万世植纲常”:清初的南明史书写》,收入陈永明著:《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23页。
    [66]《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09页。
    [67][68][69]《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3297、3299、3299-3300页。
    [70]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65页。
    [71]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9-74页;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2、150-159页。
    [72][73]《方苞集》卷三《又书货殖传后》,第58、59页。
    [75]梁启超:《书籍跋·戴南山孑遗录》,《饮冰室全集》第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271页。
    [76]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第208页。
    [77]赵翼著,江守义、李成玉校注:《瓯北诗话校注》卷九《吴梅村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366页。
    [78]《戴名世集》卷十三《崇祯癸未榆林城守纪略》,第336页。
    [79][80]《戴名世集》卷十三《崇祯甲申保定城守纪略》,第344页。
    [8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25页。
    [88][89][90]《戴名世集》卷十三《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第353、353、356页。
    [91]温睿临:《南疆逸史》列传第一《史可法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5-44页。
    [93][94]《朱书集》卷五《送梅勿庵游武夷序》,第95、99页。
    [95][96][9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09页上、1709页上、1705页中。
    [98][102]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九《烦省第三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65-266、264页。
    [99]曾公亮:《进唐书表》,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472页。
    [100]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二十三《论尹师鲁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918页。
    [103]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卷八《孙钟元征君传》,《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57-458页。
    [104][105]《方苞集》卷八《孙征君传》,第213、214页。
    [106]《方苞集》卷二《书汉书霍光传后》,第62页。
    [107][109]《方苞集》卷十二《田间先生墓表》,第337页。
    [108]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卷三十《题田间先生墓表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62页。
    [110]张怡:《白云道者自述》,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
    [111]《方苞集》卷八《白云先生传》,第215页。
    [112]袁承业:《明孝廉季大来先生传》,闵尔昌编:《碑传集补》卷三十五,民国12年刊本。
    [113]《方苞集》卷十二《季瑞臣墓表》,第332页。
    [114]杨大郁:《清明前四日同季水徙侯子山澹心静夫过聚霄道院至清凉山看花竟日》,卓尔堪编:《遗民诗》卷十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74页。
    [115]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第61页。
    [116]《方苞集》集外文卷十《与陈占咸》之八,第800页。
    [117]上海书店出版社编:《清代文字狱档》补辑《戴名世〈南山集〉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952页。
    [118]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