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五四”与近代反帝理论的产生——从排外到反帝的历史转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Anti-imperialist Theory: A Historical Transition from Anti-foreigner to Anti-imperialism
  • 作者:李育民
  • 英文作者:Li Yumin;
  • 关键词:五四运动 ; 反帝理论 ; 民族复兴
  • 中文刊名:RWZZ
  •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 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人文杂志
  • 年:2019
  • 期:No.27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晚清条约关系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研究”(14BZS055);;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14ZDB045)
  • 语种:中文;
  • 页:RWZZ201907001
  • 页数:19
  • CN:07
  • ISSN:61-1005/C
  • 分类号:5-23
摘要
中国近代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悲壮序曲,经历了从排外到反帝的历史转变,其枢纽是五四运动。"反对强权"阐扬反帝宗旨,促使国人更深入地认识了列强的强权本质,为反帝理论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同时引向对其经济属性的认识,从表面深入到"强盗世界"的内在性质,反映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入。"外争主权"反映了推翻帝国主义统治、废弃不平等条约的根本诉求和基本内涵,反帝斗争的目标由此明确起来。"内惩国贼"走出了单纯对外斗争的迷雾,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同一性。近代反帝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为主导创立起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核心内容,其产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分不开,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由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引文
(1)叔谅:《九七国耻第二十四周纪念》,《爱国青年》1925年第9期。
    (2)《阳信县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033页。
    (3)《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朱寿朋编、张静庐校点:《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4601页。
    (4)《支那保全分割合论》(1903年9月21日),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223页。
    (5)《论禁阻兵舰入湖》,《东方杂志》1904年第12期。
    (6)梁启超:《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1911年),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4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398页。
    (7)《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湖北学生界》第3期,1903年3月29日。
    (8)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90页。
    (9)(13)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898、895页。
    (10)(11) 陈天华:《猛回头》,郅志选注:《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53、70~72页。
    (11)张元济:《上庆亲王手折》(1911年8月),《张元济全集》第5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84页。
    (12)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第5期,1903年5月20日。
    (13)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888~889页。
    (14)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1904年),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3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368页。
    (15)汪精卫:《希望满洲立宪者听诸》,《民报》第5号,1906年6月。
    (16)达寿:《考察宪政大臣达寿奏考察日本宪政情形折》(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第29页。
    (17)陈独秀:《自觉心与爱国心》(1914年10月),《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71页。
    (18)王星拱:《去兵》(1918年12月15日),杨宏峰主编:《新青年简体典藏全本》,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32页。
    (19)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年12月22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7页。
    (20)陈独秀:《两个和会都无用》(1919年5月4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页。
    (21)《国民外交协会宣言》,《每周评论》第21期,1919年5月11日。
    (22)陆才甫:《学生无罪》(北京民国公报),《每周评论》第22期,1919年5月18日。
    (23)涵卢:《青岛交涉失败史》,《每周评论》第21期,1919年5月11日。
    (24)梁启超:《外交失败之原因及今后国民之觉悟》(1919年),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5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054页。
    (25)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1919年5月18日),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7、339页。
    (26)《再论新亚细亚主义》(1919年12月12日),《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80页。
    (27)《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1919年5月26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19页。
    (28)《陈独秀答郑贤宗》(1920年11月1日),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283页。
    (29)《〈湘江评论〉创刊宣言》(1919年7月1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2~294页。
    (30)《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1920年9月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4页。
    (31)《在〈国民〉杂志社成立周年纪会上的演讲》(1919年10月12日),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32)毅(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每周评论》第23期,1919年5月26日。
    (33)《在〈国民〉杂志成立周年大会的致词》(1919年10月12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卷,三联书店,1984年,第426页。
    (34)瞿秋白:《饿乡纪程》(1920年),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 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56页。
    (35)《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1922年5﹝7﹞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01、115~116页。
    (36)《三民主义》(1919年),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 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185、187页。
    (37)《中国国民党通告及规约》(1919年10月10日),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 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127页。
    (38)《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1920年11月4日),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 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392~394页。
    (39)《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23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118~119页。
    (40)杨伟能:《废约运动与帝国主义》,《东山》(广东) 1928 年第2-3期。
    (41)代英致楚女函:《对于国家主义的一个观察(通信)》,《中国青年》1925 年第83期。
    (42)双林:《五四纪念与民族革命运动》,《向导》第113期,1925年5月3日。
    (43)《工学联合会宣言》,萧萧:《汉案交涉近讯》,《申报》1925年7月13日。
    (44)超麟:《十月革命、列宁主义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向导》第135期,1925年11月7日。
    (45)《中央宣传部为纪念五四运动告全国青年书》,《申报》1930年5月1日。
    (46)《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临时民众训练委员会为“五卅惨案”纪念告上海民众书》,《申报》1928年5月30日。
    (47)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1925年7月),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9页。
    (48)戴传贤:《五四运动的功过与今后的趋向》(1929年5月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台北“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5年,第1301页。
    (49)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第5期,1903年5月20日。
    (50)《不许实业专制》(1919年7月1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1页。
    (51)《民众的大联合》(一)(1919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9页。
    (52)《爱国心与自觉心》(1914年11月10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
    (53)《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1920年3月1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54)(3) 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在广州公立法政学校演讲》( 1921年5月1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7、248页。
    (55)《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1922年5﹝7﹞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99~100、105~107页。
    (56)参见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李达文集》编辑组编:《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33~734页。
    (57)李达:《何谓帝国主义》,《新时代》1923年第1期。
    (58)泽民:《什么是帝国主义——问申报特约记者心史》,《评论之评论》(上海)1924年第15期。
    (59)《“帝国主义”的意义》,《共进》第67期,1924年8月10日。
    (60)《庶民的胜利》(1918年10月15日),《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10页。
    (61)《狱中自述》(1927年4月),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等编:《李大钊诗文选读》,红旗出版社,2004年,第331~332页。
    (62)《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在河南开封第一师范的演讲》(1925年8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63)《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军阀?》(1926年4月13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89~990页。
    (64)立三:《目前政治形势的分析与我们的中心任务》,《布尔塞维克》第5期,1929年3月1日。
    (65)立三:《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续)》,《布尔塞维克》第4期,1930年5月15日。
    (66)唐乃炘:《从经济的观点来衡量五四运动》,《时代青年(上海1930)》1931年第36期。
    (67)《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80页。
    (68)蒋廷黻:《何谓帝国主义》,《中央周报》 1936年第411期。
    (69)蒋廷黻:《帝国主义的分析(续)》,《南大周刊》 1926年第32期。
    (70)瞿秋白:《饿乡纪程》(1920年),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56页。
    (71)《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每周评论》第21期,1919年5月11日。
    (72)《遵义城乡合议》(同治八年六月初),王明伦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第47~48页。
    (7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庚子记事》,中华书局,1978年,第249页。
    (74)《“九七”国耻纪念宣言》(1924年9月7日),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32页。
    (75)《都察院御史溥良等摺》,《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856页。
    (76)《在神户各团体欢迎宴会的演说》(1924年11月28日),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412页。
    (77)只眼:《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每周评论》第2期,1918年12月29日。
    (78)《国民外交协会成立纪事》,《晨报》1919年2月17日。
    (79)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75页。
    (80)梁启超:《世界和平与中国》,《晨报》1919年6月10-17日。
    (81)罗家伦:《五四运动宣言》附志,《兴国青年》1941年第2期。
    (82)《国民外交协会宣言》,《每周评论》第21期,1919年5月11日。
    (83)《又致巴黎和会电》,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271页。
    (84)龚振黄编:《青岛潮》,《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43页。
    (85)《贵州国民大会要求拒签和约和惩办国贼释放被捕学生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37页。
    (86)《商帮协会公函》《致欧洲和会电》,《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12、141页。
    (87)本社同人:《关于民国建设方针的主张》,《星期评论》第2号,1919年6月15日。
    (88)瞿秋白:《五四纪念与民族革命运动》(1925年4月),《瞿秋白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5年,第147~148页。
    (89)《北京市民宣言》,《民国日报》1919年6月14日。
    (90)《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1920年3月1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91)陈独秀:《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1922年6月),《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186页。
    (92)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年9月3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574页。
    (93)《狱中自述》(1927年4月),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等编:《李大钊诗文选读》,红旗出版社,2004年,第332页。
    (9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1922年5﹝7﹞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15~116、102~103页。
    (95)《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1922年6月1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96)《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1923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41页。
    (97)陈启修讲演,马志振笔记:《关税自主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京报副刊》1925年11月6日。
    (98)《反日会昨开六三纪念大会》,《申报》1928年6月4日,第13版。
    (99)杨伟能:《废约运动与帝国主义》,《东山》(广东) 1928 年第2-3期。
    (100)逢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101)唐乃炘:《从经济的观点来衡量五四运动》,《时代青年(上海1930)》1931年第36期。
    (102)张太雷:《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价值》,《中国青年》1925年第77、78期。
    (103)(3) 仇一姓不仇一族论》,《民报》1908年第19号。
    (104)德如:《中国人之特别思想》(1919年1月),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5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9页。
    (105)超麟:《列宁主义——指导中国民族革命的理论》,《中国青年》1927年第25期。
    (106)涵卢:《青岛交涉失败史》,《每周评论》第21期,1919年5月11日。
    (107)毅(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每周评论》第23期,1919年5月26日。
    (108)《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1918年12月29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308页。
    (109)《除三害》(1919年1月19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325~326页。
    (110)《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1919年5月26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19页。
    (111)《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1919年6月8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24页。
    (112)《在〈国民〉杂志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致词》(1919年11月),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113)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1919年5月18日),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7~339页。
    (11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1922年5﹝7﹞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09~110、115~116页。
    (115)(6) 《怎么打倒军阀》(1923年4月28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7、438~439页。
    (116)瞿秋白:《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运动》(1925年3月),《瞿秋白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5年,第133~134页。
    (117)张太雷:《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价值》,《中国青年》1925年第77、78期。
    (118)秋白:《义和团运动之意义与五卅运动之前途》,《向导》第128期,1925年9月7日。
    (119)立三:《目前政治形势的分析与我们的中心任务》,《布尔塞维克》第5期,1929年3月1日。
    (120)瞿秋白:《五四和新的文化革命》,《北斗》第2卷第2期,1932年5月20日。
    (121)张闻天编著:《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122)《五四运动》(1939年5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8页。
    (123)《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5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1~562页。
    (124)(3)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3、637,637页。
    (125)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5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2页。
    (126)陈公博:《五四运动的回忆和感想》(1921年5月5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77页。
    (127)伤心人(麦孟华):《排外平议》,《清议报》第68册,1901年1月1日。
    (128)瞿秋白:《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运动》(1925年3月),《瞿秋白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129)伤心人(麦孟华):《排外平议》,《清议报》第68册,1901年1月1日。
    (130)《论中国民气之可用》,《时报》1905年6月13日。
    (131)召:《仇教排外与民众运动》,《现代评论》第5卷第112期,1927年1月29日。
    (132)柳克述:《自主决非排外》,《学生杂志》1925 年第8期。
    (133)樵路:《葛洛生氏口中的中国排外运动》,《民国日报·觉悟》1925 年10月8日。
    (134)《中央关于外交工作指示》(1944年8月18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抗日文件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第440页。
    (135)《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3页。
    (136)宙康:《日帝国主义者侵略之特性——土地侵略》,《中国公论》(上海)1937年第4期。
    (137)戴传贤:《五四运动的功过与今后的趋向》(1929年5月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台北“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5年,第1302页。
    (138)《中央宣传部为纪念五四运动告全国青年书》,《申报》1930年5月1日。
    (139)郑天挺著,俞国林点校:《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下册,中华书局,2018年,第760页。
    (140)城北:《胡适先生五四谈》,《雪风》1947年第3期。
    (141)《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9页。
    (142)黎琴南:《“五四运动”史的检讨》,《中国青年》(重庆) 1940年第4期。
    (143)《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9页。
    (144)《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五四纪念告全国同学书》,《中国学生》1926年第25期五四纪念特刊。
    (145)罗家伦:《从近事回看当年》,《世界学生》1942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