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橐他塞部隧设置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the Bu and Sui of the Tuota Sai in the Han Dynasty
  • 作者:郭伟涛
  • 英文作者:GUO Weitao;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Center for Unearthed Litera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 关键词:橐他塞 ; ; ; 遗址
  • 英文关键词:Tuota Sai;;bu;;sui;;sites
  • 中文刊名:DHYJ
  • 英文刊名:Dunhuang Research
  • 机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敦煌研究
  • 年:2019
  • 期:No.173
  • 语种:中文;
  • 页:DHYJ201901017
  • 页数:9
  • CN:01
  • ISSN:62-1007/K
  • 分类号:130-138
摘要
橐他塞的建制最早见于五凤三年(前55)四月,直到天凤五年(18)五月依然存在。南北总长约55公里,设有南、中、北三部,其中南部塞长约22公里。共辖31所亭隧,其中莫当、通望、临道、殄虏4隧统辖于南部,千秋隧辖于中部,高显隧辖于北部,其他25所亭隧不详辖于何部。橐他塞境内现存18所亭隧及1座障城遗址,显然部分亭隧已消失或迄今尚未发现。探明橐他塞的部隧设置,对于进一步研究汉代弱水中下游、甚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边防屯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The name of Tuota Sai( 橐他塞, a frontier garrison) first appeared in April of the third year of the Wufeng Era(55 BCE) and lasted until May of the fifth year of the Tianfeng Era(18 CE). Extending 55 kilometers, the Tuota Sai was divided into three bu(部, divisions), the south, middle, and north bu, the longest being the south bu which was about 22 kilometers long. There were 31 sui( 隧, beacons) controlled by this garrison, four of them belonged to the south bu, namely the Modang, Tongwang, Lindao and Tianlu positions, the beacon Qianqiu belonged to the middle bu, and the Gaoxian beacon belonged to the north bu. It is not clear which bu the remaining 25 sui belonged to. Within the Tuota Sai garrison area, the sites of 18 beacons and a fortress have survived until the present, meaning that some of the sui might have disappeared or remain to be discovered. A further study on how the bu and sui of the Tuota Sai were established will be of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frontier garrison system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basins of the Ruoshui River(namely the Black River), and of the entire northwest border area in the Han dynasty.
引文
[1]黄艳萍.《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燧”及其命名探析[J].敦煌研究,2016(1):116-122.
    [2]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及新出土的简册文物[J].文物,1978(1):6.
    [3]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58-160.
    (1)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收入《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79、90页;永田英正《居延汉简研究》,张学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0页。
    (2)所谓居延旧简,主要指1930年代发掘的那批简牍,本文引自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壹、贰、叁、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4、2015、2016、2017年),部分简牍图版亦核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汉代简牍数据库(http://ndweb.iis.sinica.edu.tw/woodslip_public/System/Main.htm)。本文所据金关简全部引自甘肃简牍保护中心(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肩水金关汉简》(壹、贰、叁、肆、伍),上海中西书局,2011、2012、2013、2015、2016年。需要说明的是,引用居延旧简时,一般在简号之后标注出土地,采用学界通行的遗址编号,如A32代表金关遗址,A33代表地湾遗址,A35代表大湾遗址,A8代表破城子遗址等。金关简简号本身含有出土地信息,不再注明。
    (3)关于“僵落”一词的含义,可参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收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7—198页;冨谷至编《漢簡語彙考證》,东京岩波书店,2015年,第188—196页。
    (4)关于簿籍册书中呈文简的位置,侯旭东指出当在最末(《西北所出汉代簿籍册书简的排列与复原——从东汉永元兵物簿说起》,《史学集刊》2014年第1期,第58—73页)。
    (5)该简由姚磊缀合,参考《〈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二)》,2016年8月29日刊于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622。
    (6)原释作“亭”,据图版,当为“高”,径改。
    (7)该简由姚磊缀合,《〈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考释研究(十二则)》,《出土文献》第9辑,2016年,第235—236页。
    (1)关于邮书课的书式及性质,参考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421—428页。
    (2)关于表火出入刺的分析,参考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第420—421页。
    (3)王莽于始建国元年,改太守为大尹(《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03页),故该简当在此之后。另,简文中“延亭”及“亖”亦显示属于新莽时期。相关研究,参见森鹿三《居延出土的王莽简》(原刊《东方学报》第33期,1963年),姜镇庆译,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38页;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第103—106、133—134、171—172页;焦天然《新莽简判断标准补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11期。
    (4)简文“显高”当为高显之倒误。
    (5)两份记载橐他塞的邮书课,均出土自A32遗址,具体而言,出土自肩水金关东侧关门内的房屋隔墙的窄间里(F3),而莫当隧守御器簿出自T37。据发掘者初世宾先生介绍,F3位于T37之内,只不过F3露于地面,因此该房屋出土简牍编号为F3系列,而T37则为房屋外围,故其出土简牍编号为T37(2016年9月10日电话请教)。笔者推测,F3内的隔间就是档案室,简牍文书原本保存在此隔间内,超过一定年限者则废弃抛散掉,T37简牍即其大宗。这也是T37出土简牍达1500余枚及该探方简牍纪年明显晚于F3简牍的原因吧。若此说不误,则“始建国二年莫当隧守御器簿”原本或许也存放在档案室内,后来才抛弃在屋外。另外,该房屋遗址还出土了一枚橐他候官的封检,“橐他官以亭行”(73EJF3:66+381)以及橐他塞所辖的石南亭亭卒廪食记录简,“石南亭卒朱护就食城官”(73EJF3:394)。因此,属于橐他塞的文书档案即有一份册书、两份邮书课,外加一枚橐他候官封检及其他相关简牍,似乎橐他塞的某位官吏在某个时期曾驻足该房屋,故留下一些橐他塞的文书档案。仅属推测,录此待考。
    (6)王莽于天凤元年改都尉称太尉,亦写作大尉(《汉书》卷99《王莽传》第4137页)。涉及此官职的王莽简,见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证》第136—138页。
    (7)据李振宏研究,在西汉,1汉里合414—423米,在东汉,合415.8—428.4米(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70页),本文取中间值420米。
    (8)据学者研究,汉魏时期“写”即完全誊录,“钞”则为节选。参考童岭《“钞”、“写”有别论——六朝书籍文化史识小录一种》,《汉学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第257—280页。
    (1)关于两汉出土文献中草书的考察,参考王晓光《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年,第170—187页。
    (2)关于楬在遗址定名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可参考侯旭东《西汉张掖郡肩水候官骍北亭位置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36页脚注(5)。
    (3)相关回顾与总结,参考拙文《汉代肩水塞东部候长驻地在A32遗址考》,《简帛研究》2017年春夏卷,第271—273页。
    (4)该简由姚磊缀合,参考《〈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二十一)》,2016年5月26日刊于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562。
    (5)该简由林宏明缀合,《汉简试缀第三则》,2016年11月13日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网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7426.html。
    (1)关于广地塞的部隧设置,参考拙文《汉代张掖郡广地塞部隧设置考》,《出土文献研究》第16辑,中西书局,2017年,第210—225页。
    (2)T168遗址还出土一枚日迹梼73EJD:320,四面皆写“通望隧日迹梼”。之所以在此出现,很可能与其辖于南部塞有关。
    (3)弱水流域出土的汉简,涉及兵物簿籍者,包括被兵名籍、折伤兵名籍、被兵簿、永元兵物簿、折伤兵簿、守御器簿等,多数由部编制呈报(参考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90—116页)。
    (4)参考拙文《汉代的符与肩水金关》,《简牍学研究》第7辑,2018年,第108—113页。
    (5)该简由姚磊缀合,参见《〈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四)》,2016年9月18日刊于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633。
    (1)关于家属符书式及形制,参考拙文《汉代的符与肩水金关》,《简牍学研究》第7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98—106页。
    (2)陈梦家曾据简81.8认为橐他塞辖有诚隧,实际上该简笔画纵横交错,简文错杂,当为无意义的习字简,似不足以据此认定诚隧属于橐他塞,故本文暂不列入。
    (1)该简原作“显高”,应为“高显”之误。
    (2)简73EJT7:5显示博望隧属橐他塞,73EJT10:201、73EJT28:77显示广地塞亦有博望隧,唯简73EJT10:132不详何属,故两列之。
    (3)该简右残,“吞胡”两字原未释,细察图版,左侧轮廓甚明,径补。
    (1)73EJT5:16显示橐他塞统辖累山隧,73EJT24:291、72 EJC:137显示广地塞统辖同名亭隧,其他如75.8/A32、73EJT1:160 、73EJT23:763、73EJT29:50、73EJF3:140、72ECC:18等简不详何属,故两列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