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宪法概念解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alysis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cep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作者:巩固
  • 英文作者:GONG Gu;Guanghua Law School,Zhejiang University;
  • 关键词:生态环境 ; 宪法 ; 法律概念
  • 英文关键词:ecological environment;;constitution;;legal concept
  • 中文刊名:JS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8-06
  • 出版单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0;No.18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FX172)
  • 语种:中文;
  • 页:JSDX201905010
  • 页数:11
  • CN:05
  • ISSN:43-1069/C
  • 分类号:76-86
摘要
"生态"与"环境"源于不同学科,所指大同小异,且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宪法中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独创概念,在科学界曾引起广泛争议。因其具有多义性,容易引起误解,并非理想的法律概念;但有其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宪法角度的正确处理是接受事实、辩证分析,结合现代环境观念和既有法律事实作出最广义的宽泛解释,为下位法中的制度创新提供合法性基础,而不必强求与法律概念的齐整对应。环境宪法解读应跳出文本局限,更加开放、务实。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riginate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which have similar but different meanings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s Constitution is an original concept with ric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yet it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troversy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Because it is lexically ambiguous and easy to cause misunderstanding,it is not an ideal legal concept.However,it has its rationality and positive significance under special the background of times.The correct treatment to it,from the constitutional point of view,is to accept the fact,analyze it dialectically,and combine it with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concept and the existing legal fact to make the broadest interpretation,so as to provide the legitimacy basis for the system innovation in the lower law without the necessity to have a complete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legal concept.The interpret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stitution should be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xt and be more open and pragmatic.
引文
[1] 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J].生态学报,2003(9).
    [2] 王祖望.我对“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两词的看法[J].科技术语研究,2005(2).
    [3] 黎祖交.“生态环境”的提法值得商榷[J].浙江林业,2003(4).
    [4] 黎祖交.《“生态环境”的提法值得商榷》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J].林业经济,2003(7).
    [5] 陈永林.我对“生态环境”一词的理解[J].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2003(9).
    [6] 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J].科技术语研究,2005(2).
    [7] 吴季松.生态文明建设[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6.
    [8] 黎祖交.作为词组的生态环境是偏正还是联合?[J].中国生态文明,2017(2).
    [9] 侯甬坚.“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1).
    [10] 黎祖交.还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提法好——再谈“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问题[J].绿色中国,2005(5).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2] 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 张林波,舒俭民,王维,等.“生态环境”一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辨析[J].生态学杂志,2006(10).
    [14] 徐嵩龄.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再评论(第一部分)[J].中国科技术语,2007(4).
    [15] 沈国舫.关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概念探讨[J].林业经济,2014(3).
    [16] 王礼先.关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内涵[J].科技术语研究,2005(2).
    [17] 蒋有绪.不必辨清“生态环境”是否科学[J].科技术语研究,2005(2).
    [18] 李志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意义与社会应用[J].科技术语研究,2005(2).
    [19] 曲格平,彭近新.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0] 马世骏.加强生态建设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3).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06-01].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3] 张震.宪法环境条款的规范构造与实施路径[J].当代法学,2017(3).
    [24] 张翔.环境宪法的新发展及其规范阐释[J].法学家,2018(3).
    [25] 巩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公权说再论[J].法学研究,2015(2).
    (1)王孟本教授考证认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有学术著作使用“生态环境”一词,其属于中国学者从俄语的“экотоп”和英语的“ecotope”翻译而来的外来概念。参见: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生态学报》2003年第9期。
    (2)相关表述出自黄秉维文集编辑组编《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转引自侯甬坚《“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期。
    (3)讨论结果发表在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2期“热点词· 难点词纵横谈”专栏。
    (4)“林业部门的地位下降,也与生态环境一词的影响有关。”参见:黎祖交《<“生态环境”的提法值得商榷>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林业经济》2003年第7期。
    (5)有关《宪法》第9条第2款的具体内涵及其对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的约束与规范,参见:巩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公权说再论》,《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第124-12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