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藏城市发展与寺庙的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宗教活动重要场所的寺庙,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清代,西藏各地寺庙利用其在政教合一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和全民宗教化的社会背景,发展成为其所在地区的宗教、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并成为本区域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深刻地影响了西藏城市体系的发展变迁、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社会生活,赋予了西藏城市发展宗教化的特征。
As important places for religious activities,monasterie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During the Qing period,having taken advantage of their central role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known as "the Merging of Religion and Politics"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Buddhism being a national religion,various monasteries in Central Tibet developed into the religious,cultur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centers of the areas in which they were located.They also figured a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local regions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Tibetan urban system,the urban spatial layout,and urban social life.This caused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Central Tibet to have religious features.
引文
1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提》,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9。
    2霍巍、李永宪:《西藏阿里噶尔县琼隆银城遗址》,《2004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37-144。
    3相关研究参见赤列曲扎:《西藏风土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71-143;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539-551;何一民:《世界屋脊上的城市—西藏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85-227;王川:《藏区城市昌都的近代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2):106-114;魏伟、李博寻、焦永利:《藏区中心城市的演变及格局研究》,《建筑学报》,2007(7):80-84;王一丁:《西藏城市发展史考略》,《西藏研究》,2009(5):41·50;何一民、赵树亮:《西藏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期与特点》,《福建论坛》,2013(1):80-85;邓真、何一民:《论高原环境、民族特性及宗教信仰对西藏城市建筑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2014(3):37-44等。
    4[英]布赖恩·莫里斯:《宗教人类学》,周里黎译,姜建国校,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序1。
    5赤列曲扎:《西藏风土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19。
    6李翊灼:《西藏佛教史》,上海:中华书局,1933:1。
    7张其勤、沈兴白:《西藏调查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10。
    8蒋维乔:《中国佛教史》,扬州:广陵书社,2008:173。
    9恰白·次旦平措等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凇石宝串》,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8:275·380。
    10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214-215。
    11张其勤、沈兴白:《西藏调查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19。
    12彭英权:《西藏宗教概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2):53-68。
    13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南京:正中书局,1936:81。
    14 Simon Price,Religions of the Ancient Greek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31.
    15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提》,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
    16钦则旺布:《卫藏道场圣迹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藏文史料译文集》,1985年铅印本:1-38。
    17魏源:《抚绥西藏记》,《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3秩,上海:著易堂,1898年石印本:16-21。
    18穆彰阿:《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547《西藏》,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4:5。
    19魏伟、李博寻、焦永利:《藏区中心城市的演变及格局研究》,《建筑学报》,2007(7):80-84。
    20《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1),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20。
    21据《萨迦世系史》(阿旺贡嘎索南著,陈庆英等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99)载:萨迦寺建成后,在门卓、派卓和萨嘎洛等地修建围墙,设立了斯塘等集市和仲堆、仲麦、达托、芒喀赛钦、藏哇普、夏堆麦、大那等庄园,以及人口众多的村庄。
    22刘赞廷:《硕督县志略》,《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2),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181。
    23宿白:《西藏日喀则地区寺庙调查记》(下),《文物》,1992(6):24-34。
    24刘赞廷:《昌都县志略》,《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3),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社,2001:4-5。
    25[瑞士]泰勒(M.Taylor):《发现西藏》,耿畀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640。
    26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南京:正中书局,1936:47。
    27盛绳祖:《卫藏识略》,《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3秩,上海:著易堂,1898年石印本:1-12。
    28黄博:《清代西藏阿里的域界与城邑》,《中国藏学》,2009(4):9-16。
    29周晶、李天:《宗堡的设立与西藏初级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4(6):56-60。
    30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5。
    31《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1),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18。
    32甘丹寺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拉萨河南岸旺波日山顶上;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郊根培乌山上、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下,两寺都距拉萨老城区大昭寺20公里以内;夏鲁寺位于年楚河西岸,西北距日喀则约20公里处,现属日喀则市甲措区;桑耶寺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距县城25公里。
    33欧朝贵:《西藏镇魔图考略》,《西藏艺术研究》,1991(4):35-36。
    34牛婷婷、汪永平:《拉萨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发展概况》,《华中建筑》,2012(12):159-162。
    35曾传辉:《藏区宗教现状概况——藏区宗教现状考察报告之一》,《世界宗教研究》,2003(4):51-58。
    36姚莹:《前藏三十一城考》,《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3秩,上海:著易堂,1898年石印本:90。
    37赤列曲扎:《西藏风土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140。
    38朱越利:《神奇之由——探究雪域佛教》,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214。
    39盛绳祖:《卫藏识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3秩,上海:著易堂,1898年石印本:1-12。
    40据《川青康藏驿路程站及青康藏喇嘛寺庙之分布》(蒙藏委员会编译室,1942年辑印)记载,除拉萨、日喀则等大寺外,在前藏、后藏驿路沿线分布着达隆寺、呼正寺、楚布寺、业朗寺等位于城镇及附近的大小寺庙共计70余座。这说明清代西藏寺庙分布与其交通格局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41(清)张廷玉等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92,载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215。
    42资料来源:《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547《西藏》,四部丛刊续编史部:1-29;姚莹:《前藏三十一城考》,《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3秩,上海:著易堂,1898年石印本:90;黄博:《清代西藏阿里的域界与城邑》,《中国藏学》2009(4):9-16。
    43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南京:正中书局,1936:81。
    44《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宗教源流考·番僧源流考》,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3。
    45(清)允礼:《西藏志》,“附录”,乾隆五十七年刻本:24。
    46何一民、赖小路、付志刚:《高原、民族与宗教: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特征》,《民族学刊》,2010(1):95-104。
    47宗晓萌、王永平:《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大昭寺多元化建筑风格》,《华中建筑》,2011(7):162-165。
    48何恩德:《小昭寺古今谈》,《西藏研究》,1992(4):144-147。
    49李杰:《藏传佛教名寺扎什伦布寺》,《上海集邮》,1999(4):12。
    50唐伟、钟祥浩、周伟:《西藏高原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变与优化——以“一江两河”地区为例》,《山地学报》,2011(5):378-384。
    51陈观浔:《西藏志》,成都:巴蜀书社,1986:88。
    52王川:《藏区城市昌都的近代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2):106-113。
    53刘赞廷:《波密日记》,《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2),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35。
    54刘赞廷:《太昭县志略》,《西藏地方资料集成》(1),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61。
    55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南京:正中书局,1936:5-6。
    56伦琴拉木著,胡求真译:《西藏之社会生活及其风俗》,北平:西北书局,1933:39。
    57“克”“秤”是西藏传统计量单位,1藏克地即播种1藏克青稞种子的土地面积;1藏克粮食约28市斤;1秤银合藏银50两。
    58《寺院调查一览》,《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1),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21O。
    59[英]查理士比耳(C.Bell)'著,刘光炎译:《西藏人民的生活》,上海:明智书局,1929:131-133。
    60杨仲华:《西康纪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24。
    61萧腾麟:《西藏见闻录》,卷上,“经营”,乾隆二十四年刻本;转载自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1164。
    62萨拉特-钱德拉·达斯著,陈观胜译:《拉萨及西藏中部旅行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30。
    63嵇志文:《西藏全图附说》,清末抄本:15。
    64周长海:《近代国人西藏文化研究述略》,《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1),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101。
    65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850-855。
    66李翊灼:《西藏佛教史》,上海:中华书局,1933:71-72。
    67刘赞廷:《硕督县志略》,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1),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20。
    68伦琴拉木著,胡求真译:《西藏之社会生活及其风俗》,1933:90-91。
    69伦琴拉木著,胡求真译:《西藏之社会生活及其风俗》,1933:84-85。
    70《夏瑚日记》,《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2),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29。
    71任乃强:《西康图经·风俗篇》,上海:新亚西亚学会,1934:177。
    72邓真、何一民:《论高原环境、民族特性及宗教信仰对西藏城市建筑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2014(3):37-44。
    73唐伟、钟祥浩、周伟:《西藏高原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变与优化——以“一江两河”地区为例》,《山地学报》,2011(5):378-384。
    74何一民、付志刚:《清代西藏城市体系变迁及其空间特征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13(4):136-1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