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特征视角下的乡村建设实践类型概述及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当下我国乡村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除了地方政府外,以各方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实践各有特征、存在各自不同的建设理念、建设重点和发展路径。梳理和总结归纳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实践有助于提升规划师对乡村的多方位整体认知、认清乡村规划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论述了我国乡村建设实践的三个历史时期;对地方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内生力量推动力的乡村建设、社会团体和个人层面介入推动的乡村建设分别展开类型概述,并逐一梳理代表性案例、剖析建设特征。提出可持续的乡建路径应是从外部主体到内部主体的行动转变;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建设主体协作是未来趋势;规划师应自觉成为乡村建设主体之一,转变角色定位与工作方式。
引文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田[J].求实,2004(1).
    [3]王伟强,丁国胜.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J].时代建筑,2015(3).
    [4]王景新.乡村建设的历史类型、现实模式和未来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06(3).
    [5]王伟强.从乡村建设走向生态文明——与温铁军教授的对话[J].时代建筑,2015(5).
    [6]丁国胜,王伟强.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乡村建设变迁特征考察[J].城市发展研究,2014(10)
    [7]何慧丽,程晓蕊,宗世法.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总结及反思——以开封10年经验为例[J].开放时代,2014.
    [8]纳真友次.坚守波多罗的幸福[EB/OL].腾讯公益http://gongyi.qq.comp/a/20131016/O15627.httn}2013-10-16]
    [9]孙君、廖星臣.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10]王景新.乡村建设的历史类型、现实模式和未来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06(3).
    [11]吴祖泉.建设主体视角的乡村建设思考[J]城市规划2015(11).
    (1)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认为过去住建部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无视乡村自治、乡村空间自组织的规律,并在其微博中批判乡村规划造成了“千村一面”。
    (2)截止2015年上半年,郝堂村村集体资产已逾2000万元,青壮年人员回乡比率已经接近80%。人民日报等媒体用大篇幅对其宣传报道,内生力量成长下重获新生的郝堂村成为新时期乡村建设的明星范本。
    (3) 2014年某哈佛女博士在考察碧山村“碧山计划”之后,在新浪微博上发表长文《谁的乡村,谁的共同体?——品味、区隔与碧山计划》,质疑“碧山计划”是精英对田园的想象,将真正的村民排除在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