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图像中的民艺线索——由廖冰兄谈“木合作”现象的背后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廖冰兄画的"中国味"谈起,讨论战时逐渐被鼓励的艺术大众化平民化倾向,在1939年"木合作"这一事件之中,看似仅是两个团体之合作行为的背后,却是媒介竞争之中,画家逐渐向以木刻为代表的革命艺术理念产生靠拢和认同的过程。廖氏作品的图像特质——其逐步彰显的线条表现力和民俗色彩,由此渊源而来。这位画家与木刻团体的长久合作,以及共同来自广东本土的艺术文脉成为本文考察重点。剖检20世纪战时两个"先锋媒介"在创作理念上的亲近以及图像作品上的联系,将看到的是中国艺术现代进程之中,以都市为中心的大众文化和曾以苏联及日本为最初蓝本的革命美术的两股力量,以共同的民艺关怀为基点,于战争节点中产生碰撞与合流的一段历史线索。
引文
1黄蒙田《回忆片断》,潘嘉俊、梁江编《我看冰兄》,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58页。
    2余光美《东哥——傻瓜、跳虾和鬼才》,黄蒙田《回忆片断》,潘嘉俊、梁江编《我看冰兄》,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301页。
    1廖冰兄抗战连环画展览会专页,《抗战画》1938年第7期。
    2周钢鸣《关于大众化的画》,《抗战画》1938年第7期。
    1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版。
    2抗战爆发之后,戏剧界最先回应,成立了抗敌救亡组织,画家们在叶浅予的提议之下,自发组成画宣传队,仿效戏剧界的做法在南京开展流动的宣传活动,宣队同样是受到媒介竞争的语境所刺激而产生的产物之一。
    1代表性的作品有:胡考《抗战歌谣》,《抗战画》第5期;叶浅予《把那个孩子杀了吧》,《抗战画》第7期等。
    1黄蒙田《回忆片断》,潘嘉俊、梁江编《我看冰兄》,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300页。
    2同上。
    3同上。
    1黄蒙田《回忆片断》,潘嘉俊、梁江编《我看冰兄》,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61页。
    1 Jack Chen作、温致义译《关于木刻与画》,译自《中国的呼声》,原载《战时艺术》1938年第1期。
    1廖冰兄年表,潘嘉俊、梁江编《我看冰兄》,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343页。
    1廖氏常常自称“野生动物”。
    2廖冰兄在1940年代中期的代表作《猫国春秋》中,尽管在此时观众群体已然改变,画家的创作手法亦已趋向现代、精致化,在作品的总体面向的呈现也更为复杂浓烈,但依旧没有放弃关于民俗题材的挪用以及民艺作品中视觉元素的借鉴。
    1瀧本弘之、奈良和夫、鎌田出、三山陵《新兴版画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之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兴版画研究史的研究》,东京:研文出版2007年第1版。
    1周钢鸣《关于大众化的画》,《抗战画》1938年第7期,廖冰兄抗战连环画展览会专页。
    2从1939年初开始,在延安首先展开了民族形式问题的学习讨论。
    3张仃《谈画大众化》,《救亡日报》1939年9月8日第4版;赖少其《关于〈抗战门神〉想起的一二》,《救亡日报》1939年2月2日副刊“文化岗位”。
    1画家张光字于1930年代所作的民间歌谣收集工作,并创作了一系列《民间情歌》的画作品,刊载于《时代画》上。
    2总的说来,民间文学运动依旧是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并主动引导的思考,对于民俗歌谣的收集以及整理,依旧是出于一种基于知识分子立场的关于民族文学形式的思考以及保留。知识分子“到民间去”的主体意识之强烈,与廖氏或可称为“从民间来”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手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以及总结,参见洪长泰《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3参见李桦《试论木刻的民族形式》,《音乐与美术》第2卷第1、2期合刊。
    1廖冰兄《抗战四年来木刻活动的回顾》,《新建设》1941年第6、7期合刊,第81—83页。
    1关于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由鲁迅对于木刻青年的指导以及鼓励民艺实践这一线索,来自笔者师兄蔡涛与笔者的多次讨论之中的慷慨分享与悉心提点,本身亦是其未发表文章之中的发见,特此志谢,并作说明。
    1赖少其《关于〈抗战门神〉想起的一二》,原载《救亡日报》1939年2月2日副刊“文化崩位”,转引自杨益群编著《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下册),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438页。
    2同上。
    1 1940年11月,《木艺》在桂林出版,创刊号刊载李桦、建庵、冰兄、温涛、新波所写《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总检讨》。
    2这个展览1939年10月在桂林乐群社举行,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进程之中,这个展览相当重要。展览分为“西洋木刻”“现代木刻”“中国古代木刻”三部分,至少在这一次的筹备工作之中,廖氏有可能接受到木刻团体在民艺上的关切。
    3《抗战画》第12期的“画界消息”登出这支小分队的动向:“张乐平、廖冰兄、陆志庠、叶纶纲等于六月九日搭轮沿江东下,往安徼一带随东战场政治部作实地的画宣传工作,二月后可回汉。”
    1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之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被迫解散,会员转移到延安、重庆、桂林等地。12月29日,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桂林办事处成立,由赖少其、刘建庵等负责。
    2以赖少其、黄新波为首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以廖冰兄、黄茅等为首的国民军事委员会画宣传队,以特伟、陆志庠等为首的中华全国画作家抗敢协会等全国性组织此时都集聚在此。
    3廖陵儿:“9月,张乐平、陆志庠、叶冈被召回队部,只留下我父亲一人在休宁。由于日寇长驱直入,南京、上海相继失守,武汉又岌岌可危,国民党有妥协投降的倾向,群众也人心浮动。在这个危急关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冰兄一再捧读,他在信服之余,又想到面对一个武装到牙齿、国民素质又相当高的法西斯强敌,要让民族有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最后必胜的信心。”廖陵儿、黄民驹《以画抗日的冰兄先生》,《羊城晚报》2015年8月23日,转引自广东省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廖冰兄艺术网站。
    4廖冰兄作、陈纲刻《抗战必胜连环图》,桂林文化供应社1939年。
    5《工作与学习·画与木刻》桂林版,赖少其发行,工作与学习社、画与木刻社出版,1939年6月16日,第1页。
    1黄茅《画艺术讲话》,转引自杨益群编著《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下册),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564页。
    1《抗战画》之中有相当的比例篇幅都刊载了木刻作品,如第3期刊载了1938年1月8—10日七月社将在武汉民教馆举办抗敌木刻画展的消息,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等作品刊载其中。第7期“木刻之页”刊登了梁永泰、珂田、张在民、王寄舟的木刻作品。
    2艾青《木刻和画》,《抗战画》1938年第3期。
    1廖冰兄《关于木合作》,《救亡日报》1940年2月22日。
    1廖冰兄《抗战四年来木刻活动的回顾》,《新建设》1941年第6、7期合刊,第81—83页。
    1廖冰兄《抗战四年来木刻活动的回顾》,《新建设》1941年第6、7期合刊,第81—83页。
    2同上。
    1《新华日报》1946年3月27日,第1版。
    1黄泉田《回忆片断》,“在四川北部遂宁,在川东井口场和綦江,他就时常用一种土制图画纸进行水彩写生,用宣纸水墨写白描武山水。这些作品我往往是第一个读者,甚至看着他艰难地落笔完成。我不敢向他泼冷水,他既然用‘补课'的心情去画,也不是坏事。……我说,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水彩画家或中国画家,你是‘天生'的画家。”潘嘉俊、梁江编《我看冰兄》,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