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新石器时代人群面貌及其与周边文化的联系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依据现有考古发现资料,将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大体划分为四个区域类型:藏东区域类型,中部腹心地带区域类型,藏东南区域类型,藏北及藏西区域类型。文章以此为基础,对西藏新石器时代人群的主要面貌、文化特点、社会状况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西藏新石器时代较清晰地存在三个大的人群系统:藏东人群系统,中部腹心地区人群系统,藏北游牧狩猎的人群系统。它们均不同程度地同周边地区即黄河及长江上游以及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存在着联系与交流,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西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成为东亚、西亚及南亚文化发生接触的重要交汇点。
Relying o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this article classifies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Tibet into four types:the eastern,central,southeastern,and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as one.After a description of three Neolithic human groups on the plateau,which includes the eastern Tibetan group,the central Tibetan group,and the northern nomadic group,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ir human outlook,cultural characteristics,social conditions,and their close contacts and communications with surrounding areas,especially the Yellow River area,the Yangtze River area,and the western Himalayan area.It is believed that,in some sense,the Neolithic cultur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became the contact zone of cultures from East,West,and South Asia.
引文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拉萨曲贡》,附录九,李文杰、黄素英,《曲贡遗址制陶工艺实验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65~266页。
    (2)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40页。
    (3)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61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拉萨曲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拉萨曲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22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拉萨曲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1)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仲巴县城北细石器地点》,《考古》1994年第7期。另参见李永宪:《略论西藏的细石器遗存》,《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
    (2)李永宪、霍巍、更堆:《阿里文物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3页。
    (3)吕洪亮:《香港新石器时代斧锛生产系统的重建》,《华夏考古》2007年第4期。
    (1)傅大雄:《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定与研究》,《考古》2001年第3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拉萨曲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23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拉萨曲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23页。
    (2)黄万波、冷建:《卡若遗址兽骨鉴定与高原气候研究》,载《昌都卡若》附录,第160~166页。
    (3)卡若遗址首次发掘时未发现鱼骨,故遗址发掘者认为卡若遗址地处澜沧江边而无渔业,可能存在某种食鱼的禁忌。不过在新一轮的发掘中,在遗址中发现了鱼骨,由此证明卡若遗址的居民同样有渔业存在。卡若遗址新一轮发掘情况,资料尚未发表,承主持发掘的李永宪先生见告。
    (1)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1页。
    (2)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1)何强:《西藏贡嘎县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存调查报告》,《西藏考古》第1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2)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页。
    (3)参见索郎旺堆主编:《琼结县文物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6页。
    (1)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39页、153页。
    (1)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2期。开封地区文管会:《裴李岗遗址1978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3期。
    (2)邯郸市文物保护所、邯郸地区磁山考古短训班:《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考古》1977年第6期。
    (3)如在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中就出土了一件内装粟粒的大陶瓮,这件大陶瓮按容积公式计算,可装粟66.9公斤。见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载《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4)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53页。
    (5)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16页。
    (6)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52页。
    (7)前者在甘肃大地湾遗址、东乡林的马家窑文化遗址、甘肃白龙江流域的巩家坪遗址、青海贵德县罗江堂遗址、西宁朱家寨遗址中均有普遍的发现。后者在甘肃兰州东乡林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武威皇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和青海民和县核桃庄马厂类型遗址中均有普遍的发现。
    (8)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53页。
    (9)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53页。
    (1)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51页。
    (2)盖培、王国道:《黄河上游拉乙亥中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81年第1期。
    (3)汤惠生:《略论青藏高原的旧石器和细石器》,汤惠生《青藏高原古代文明》,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4)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和分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第16卷2期。
    (5)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和分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第16卷2期。
    (6)安志敏等:《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和细石器》,《考古》1979年第6期。
    (1)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考古工作回顾——为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而作》,《文物》1985年第9期。
    (2)李永宪:《略论西藏的细石器遗存》,《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遗存及相关问题的初步分析》,《考古》1994年第7期。
    (3)汤惠生:《略论青藏高原的旧石器和细石器》,汤惠生《青藏高原古代文明》,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4)索朗旺堆:《西藏考古新发现综述》,四川大学博物馆、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编:《南方民族考古》,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9~20页。另参见童恩正:《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载《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5)霍巍:《论卡若遗址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演变》,《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拉萨曲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2)G..Stacul,"Excavation near Ghaligai(1968)and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f Protohistorical Cultures in the Swat Valley",East and West,Vol.19,12,1969:44-91.
    (1)参见徐廷文:《大麦的起源和分类系统研究进展》,《作物育种研究与进展》第一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
    (2)傅大雄:《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定与研究》.《考古》2001年第3期。傅大雄、阮仁武、戴秀梅、刘咏梅:《西藏昌果古青稞、古小麦、古粟的研究》,《农作物学报》2000年第26卷4期。傅大雄、徐廷文、冯宗云:《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发现的古青稞(Hordeum vulgareL.var.nudum)》,《西南农业学报》2000年第1期。
    (3)A.K,Sharma,Early man in Jammu Kashmir and Ladakh.Delhi:Agam kala Prakashan,2000:161.
    (4)H.D.Sankalia,Prehistory and Protohistory of India and Pakistan,2nd edition,Poonal;Deccan college Postgraduate and Research Institute,1974:304.
    (1)童恩正:《西藏考古综述》,《文物》1985年第9期。
    (2)霍巍:《喜马拉雅山南麓与澜沧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村落》,《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