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府赤畿知县任职资格研究——以知县的出身、寄禄官及迁入前任职为主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任职资格概指出任某一职位所需的资历与条件。北宋时期开封府赤畿知县任职资格的核心内容包括候选人的出身、寄禄官阶与迁入前任职等。出身方面,赤畿知县以进士出身者为主,同时,在权势阶层的干预下,来自高级官僚家族的荫补出身者也占有相当比例。赤畿知县的寄禄官以京朝官为主,大致范围在秘书省校书郎(承务郎)等初级京官到诸司员外郎(三朝郎)等中层朝官之间。迁入前任职方面,赤畿知县迁入前多在京城任职,或在近畿、西北二边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望、紧、上等州县中担任重要职务。另外,无论在出身、寄禄官还是迁入前任职方面,两赤知县与诸畿知县间都存在明显的差别。
引文
(1)邢琳:《宋代知县、县令的任期》,《中州古今》2000年第3期;《宋代知县、县令考课制度述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宋代知县、县令的职能》,《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宋代知县、县令监察制度述论》,《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分别刊载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68年第18卷、1969年第19卷。
    (3)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中华书局2007年版。另有《宋代官吏的管理制度》,《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两宋官制源流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5)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2)如作者对赤畿知县出身的考察仅仅限于入仕方式的分析,即是否进士出身,并未涉及对赤畿知县选迁有重要影响的家庭出身的考察,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似乎更有意义。
    (1)《北宋县令制度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68年第18卷。
    (2)《对北宋开封府所属赤畿知县的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据赵龙统计,见载于史料的开封府赤畿知县共有195人,而我这里所列的171人仅包含那些个人资料相对较全,便于对其任职资格与迁转途径进行分析的知县,那些个人信息阙载的赤畿知县不包括在内。
    (2)其中苏耆与李昭述先荫补,后来获得赐出身。
    (3)其中张克戬先荫补入仕,后举进士。
    (4)其中章楶先荫补,后举进士。
    (5)其中苏舜钦先以荫入仕,后举锁厅进士。
    (1)其中程濬先赐同学究出身,后举进士及第。
    (2)苏舜元系先荫,后赐出身。
    (1)张玉兴:《唐代县官与地方社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杨万里:《诚斋集》卷89,四部丛刊本。
    (1)参见《唐代县官与地方社会研究》。
    (2)据《宋史》本传,吕端宋初知浚仪县,时余庆尚未参政,而其于太宗朝知开封县时,余庆已病逝。
    (1)据《宋史》本传,沈继宗在任时其父沈伦为宰相。
    (2)据《宋史》本传,王旭知雍丘时兄王旦位居宰相。
    (1)按通直郎为元丰改制后的寄禄官阶,正八品,相当于前期的太子中允、赞善大夫等东宫官,是升朝官的初阶,又被称为“小朝官”,处于京、朝官的衔接阶段。无论从品阶还是从位阶看,都属于中等偏下的官阶。
    (2)吴中复为北宋中期名臣,历任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三司副使、知江宁府等要职。仕至给事中(北宋前期寄禄官阶,正四品),《宋史》有传,属于高级官僚序列。
    (1)分别为开封知县钱致尧、祥符知县李载、尉氏知县孙览、雍丘知县石牧之、李振、东明知县邢仲宝。
    (2)刘俊文编,索介然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五代宋元》,中华书局1993年版。
    (1)《长编》卷43咸平元年。只说明柳开“是岁”上奏,没有详细日月。
    (1)《长编》卷90天禧元年十一月乙未。
    (2)沈遘:《西溪集》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范仲淹:《范文正奏议》卷下,见《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长编》卷168皇祐二年二月壬申。
    (1)日本学者梅原郁认为初等试衔京官是由选人到正式京官的过渡,是“选人和京官之间的一座桥梁”。参见氏著《宋初的寄禄官及其周围》。
    (1)宋人以秘书丞、太常丞、殿中丞为三丞,如《宋史》卷158《选举》四在解释有出身人叙迁之制时以殿中丞、秘书省、太常丞并称为“三丞”。另《群书考索·后集》卷19中也将秘书省、太常丞、殿中丞并成为三丞。(广陵书局2008年版)不过,也有以秘书丞、太常丞、宗正丞为三丞者,如龚延明《宋代官制词典》“三丞”条据《宋会要》职官20之9所载,以秘书丞、太常丞、宗正丞为三丞。
    (1)即秘书省著作郎,元丰改制后,与三丞同阶,易为奉议郎。
    (2)北宋前期,在文臣寄禄官叙迁中,秘书省著作佐郎阶次高于大理寺丞,元丰改制后,佐郎与寺丞阶次一样,均易为宣德郎。徽宗政和四年,改宣德郎为宣教郎。
    (1)《宋会要》食货53之6。
    (2)即元丰改制后由三行员外郎改易的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的合称。
    (1)《宋会要》职官48之26。
    (1)《长编》卷345元丰七年四月丙戌。
    (2)据赵龙先生的统计,共有115位赤畿知县迁入前任职可考,其中有58位前任为中央官,占总数的50%以上。在总数接近的情况下,赵先生所统计的来自中央的赤畿知县的人数与我的统计结果(共35人,占总数30%)相差较大。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赵龙先生将北宋前期作为赤畿知县寄禄官的中央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机构的京朝官当做赤畿知县迁入前的差遣职任,故而无形中扩大了赤畿知县来源中中央官的范围。实际上,北宋前期,尚书诸司员外郎以下的京朝官,随着所在机构被废为闲所而成为无事可管的闲散官,带有这些官衔的官员并不在所属机构办公,所以不能视为在京城任职的中央官,其职权被新设置的诸司知、判、监等差遣官所取代,这些执掌在京诸司大权的差遣官才是北宋前期真正的中央官。
    (1)为了便于统一,所涉及的路分一律按《元丰九域志》所记载的23路的名称录入,不显示之前曾用路名。
    (1)据《宋史》地理志及《元丰九域志》载:神宗熙宁八年,缑氏县降为镇,隶偃师县。
    (1)李纲《梁溪集》卷167载:朱蒙正以京官知定州安喜县(河北西,紧,州治),坐事夺京秩降为龙阳令。文渊阁四库全书。
    (1)《宋史》卷328载:章楶以荫任孟州司户参军,举进士为第一,特擢以知陈留县。
    (1)《梁溪集》卷167载:钱勰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历监陈州粮料院,庐、睦、寿、苏等州酒官。熙宁三年以大臣荐知尉氏县,其知畿县前所任均为监当官,且因其以五任监当知畿县而引起朝野物议。
    (1)《宋会要》职官3之10。
    (2)《宋会要》职官48之31。
    (1)《长编》卷99真宗乾兴元年七月己卯;《宋史》卷306《孙仅传》。
    (1)《长编》卷404元祐二年八月癸未。
    (1)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中华书局2011年版。
    (2)王应麟:《小学绀珠》卷2《州府九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赖瑞和:《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州在升府后其原来的行政等级阙载于史,如河北路的镇州于庆历八年升为次府,其原来的等级便不可考。像这种情况,本表一律按升等后的级别来统计。另外,幕职官任职的节度、观察、防御等州,实际上并非实体政权,文献中也没有关于其等级的记载,为了方便统计,本表采取折中的办法,即将这些虚设州的级别等同于所在州府的等级,天雄军节度州设于大名府,则其等级同等于京府。这种做法未必恰当,但为统计之便,姑且依之。
    (1)《宋史》卷249《范质传》。
    (1)《宋史》卷281《吕端传》。
    (2)《宋史》卷264《沈伦传》。
    (3)苏舜钦撰,傅平骧校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7,巴蜀书社1990年版。
    (4)胡宿《文恭集》卷38,丛书集成初编本。
    (5)《长编》卷86大中祥符九年三月丁丑。
    (6)《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7。
    (7)王珪:《华阳集》卷40,丛书集成初编本。
    (8)陈襄:《古灵先生文集》卷1,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9)吕陶:《净德集》卷21,丛书集成初编本。
    (1)《宋史》卷354《李伯宗传》。
    (2)刘邠:《彭城集》卷19,丛书集成初编本。
    (3)徐积:《节孝集》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长编》卷249熙宁七年正月壬戌。
    (5)沈括:《长兴集》卷1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苏颂:《苏魏公文集》卷57,中华书局2004年版;《江西通志》卷8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苏颂:《苏魏公文集》卷55。
    (8)《宋史》卷312《曾公亮传》。
    (9)《宋史》卷331《张诜传》。
    (10)《宋史》卷343《吴居厚传》;《长编》卷267熙宁八年八月壬子。
    (11)《宋史》卷328《章楶传》。
    (12)毕仲游:《西台集》卷13,丛书集成初编本。
    (1)《宋史》卷353《崔公度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