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蛋白潜在N-糖基化位点突变对病毒毒力和免疫原性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可引起鲑科鱼类的稚鱼和幼鱼造血器官出血和坏死,危害严重,给鲑鳟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IHNV的毒力与免疫原性可为其致病机制和免疫制剂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IHNV基因组大小约11kb,分别编码核衣壳蛋白N、磷酸化蛋白P、膜基质蛋白M、囊膜糖蛋白G、非结构蛋白NV和RNA聚合酶大蛋白L。其中,G蛋白既是糖蛋白,又是病毒的毒力蛋白,含有病毒主要的抗原决定簇,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在病毒致病性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IHNV G蛋白的糖基化对病毒毒力及免疫原性的影响,通过软件预测G蛋白第56、379,401和438位氨基酸(天冬酰胺N)为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以wtIHNV HLJ/09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点突变,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共拯救出9株重组病毒,均对CHSE-214细胞具有明显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利用G蛋白多抗对重组病毒的糖基化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证明预测的4个糖基化位点正确,并通过糖基化位点氨基酸突变实现去糖基化。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重组病毒rIHNVN56A-N401A--N438A、rIHNV-N379A-N401A-N438A和rIHNV-N56A-N379A-N401AN438A在CHSE-214细胞上的复制能力明显低于其他重组毒和亲本毒,说明同时突变G蛋白第401和438位氨基酸导致病毒的复制能力降低。易感细胞的嗜性结果显示,重组毒和亲本毒一样,在CHSE-214中复制最快,在RTG-2中复制最慢,且重组病毒的滴度水平表现为相同的趋势,表明重组病毒体外复制能力的差异是由病毒本身引起的,与细胞系种类无关。将9株重组病毒对虹鳟稚鱼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只有rIHNV-N438A组30d内的累积死亡率低于50%,表明单突变第438位氨基酸可降低病毒对虹鳟的致死率。攻毒后虹鳟肝、肾组织中病毒拷贝数的qPCR检测结果显示,IHNV-N56A-N401A-N438A、rIHNVN379A-N401A-N438A和rIHNV-N56A-N379A-N401A-N438A的拷贝数最低,表明联合突变G蛋白第401和438氨基酸也会降低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能力。利用重组毒免疫虹鳟鱼,结果显示重组毒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M,其中单突变第438位氨基酸的重组毒能使IgM抗体提前产生,推测第438位氨基酸的糖基化可能与病毒的免疫逃逸现象有关。研究结果证实糖基化影响IHNV的毒力和复制能力,为IHNV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减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的依据。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