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生死场》的绘画式表达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在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底层人民的"生死困境"犹如图画般鲜活生动,整个文本呈现出极大的画面张力。本文以《生死场》中独特的"绘画式表达"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传统绘画手法,从小说"悟对通神式的人物塑造"、"游动式的构图空间"、"写意式的景物描写"、"留白式的时间断裂"等方面探讨小说中"画意"的具体表现形式,并结合萧红的人生经历、文艺理论以及大的时代背景探讨《生死场》绘画式表达的成因。
引文
[1]赵菲.80年代以来《生死场》研究综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鲁迅.《生死场》序言.萧红全集(上册)[M].1991年5月第一版.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3]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萧红全集(上册)[M].1991年5月第一版.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4]姜志军.萧红《生死场》艺术手法新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秦弓.论萧红小说如诗如画的叙事特征[J].呼兰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6]张永丽.论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观念和方法[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萧红.萧红全集(上册)[M].1991年5月第一版.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8]袁权.萧红全传[M].2011年6月第一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9]蒋跃.绘画形式语言研究·多维视野下的绘画形式理论研究[M].2009年1月第一版.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10]张大千.谈画.薛原.谈文说画[C].2011年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11]潘天寿.赏心只有两三枝——关于中国画的基础训练.薛原.谈文说画[C].2011年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12]刘义庆.世说新语[M].2013年8月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3]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序〈萧红选集〉.《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一期.
    [14]李奇志.论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散文画”特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