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视角下的乡村人地关系研究方法探究——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人地关系是乡村认知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规划的基础。本文首先以农村劳动力与集体土地利用的关系为研究重点,探讨了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县域空间单元内乡村人地关系及其特征的量化分析方法。该方法分为总体判断与模式识别两部分:前者主要通过对农村劳动力与集体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研究,实现对县域单元内乡村人地状况的总体认识;后者主要通过对乡村人地关系差异性的分析,识别不同的乡村人地关系模式。论文运用上述方法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为样本,重点研究了该区域2000-2013年农村劳动力与集体土地利用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其模式。最后,讨论了人地关系研究在乡村规划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引文
[1]陈修颖.人地和谐关系理论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4):163-168.
    [2]建林.论中国农村环境生态悖论现象的主要特点[J].求索,2006(06):60-63.
    [3]李江苏,骆华松,熊理然.贫困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新农村建设模式——以禄劝县为例[J].乡镇经济,2008(07):4-9.
    [4]杨杨,吴次芳,韦仕川.浙江省人地关系变化阶段特征及调整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1):61-65.
    [5]胡利哲.农村居民点划区分级整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6]刘彦随.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发展探讨:2010年全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云南昆明,2010[C].
    [7]黎帮华,邱道持,张传华,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土地开发整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09):1950-1951.
    [8]杨芳.集体林权制度变迁对乡村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苑素梅,罗峰.农村土地制度视野下的人地关系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32-34.
    [10]梁穗东.中国农地制度绩效分析与创新[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0(05):30.
    [11]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等.县域尺度下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3(01):110-115.
    [12]刘灵坪.16—20世纪滇池流域的乡村聚落与人地关系——以柴河三角洲为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01):37-46.
    [13]陈湘满.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机理——以邵阳市为例[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5):56-59.
    [14]郎小龙.人地关系视角的绿洲乡土景观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5]朱雪梅,范建红,张俊杰.基于人地关系的乡村景观空间分异——以东莞和中山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19):186-190.
    [16]孙静.人地关系与聚落形态变迁的规律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7]赵之枫.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03):299-303.
    [18]翁一峰.产权视角下乡村人地空间组织与模式探究——以苏南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06).
    [19]曹恒德,王勇,李广斌.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J].规划师,2007(02):18-21.
    [20]高超,金凤君,傅娟,等.1996-2011年南非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3(07):1167-1176.
    [21]马颖忆,陆玉麒,张莉.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02):167-175.
    [22]郭晋平.森林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3]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01):83-89.
    [24]鲍文东.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
    [25]张慧芳.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上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模拟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6]孟飞.上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机制与环境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全国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江苏省统计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江都区数据来源于江都区统计局。
    (2) 支持本研究的最早农村劳动力数据只能收集到2000年。
    (3) 2000-2013年,江都区进行了三次镇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为便于历年数据的综合比较,本研究以2013年行政区划为准,将其余年份数据按照2013行政区界进行相应合并。考虑到江都区部分社区已完全城镇化,社区人口也已完全转移为城镇人口,以及数据的有效性与连续性,本研究选择14个社区与263个行政村共计277个村级行政单元为研究最小单元,占2013年328个村级行政单元的84.5%,包含了所有行政村。
    (4) 仙女镇、大桥镇位于扬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按理不应属于村庄建设用地新增高速变化区域。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这两个镇新增了大量工业用地,但其土地利用类别上却是村庄建设用地。
    (5) 由于统计数据的原因,案例研究中“人”、“地”能一一对应的只有一产农村劳动力与农用地。
    (6) 为建立统一标准,以2005年江苏省“人”、“地”数据为标准。2005年江苏省农用地面积为667.6万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93.31万公顷(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网站),农村劳动力数量为2662.50万人、一产农村劳动力数量为1058.28万人(江苏省2006年统计年鉴)。经计算,2005年江苏省一产农村劳动力人均农用地面积为0.63公顷,农村劳动力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350平方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