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伯克著《我的父亲在中国》有关宋氏家族的记载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我的父亲在中国》是美国监理公会在华传教士威廉·伯克(William B.Burke,中文名步惠廉)的生平传记,其中部分章节涉及威廉·伯克与宋氏家族的渊源。该书作者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中文名布雅各)是威廉·伯克的第五个儿子,系威廉·伯克与其续弦莉拉·杰尔丁(Leila Gerdine)的次子。詹姆斯·伯克曾任美国《时代》杂志驻远东记者,为了撰写父亲的生平,他曾于1941年在香港访问了宋蔼龄和宋美龄。宋蔼龄在重庆时阅读并修改了该书中有关宋氏家族的章节。在撰写过程中,他还得到了许多其他有关人士的帮助。林乐知的外孙刘兆慧(George Loehr)为他提供了林氏的来往信件,他从中发现了宋耀如在美国写给生父的第一封信;其兄长、时任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副领事戈登·伯克(Gordon L.Burke,中文名步戈登)也积极地帮助了他;许多监理公会布道团传教士如约翰·克莱因(John W.Cline,中文名葛赉恩)、西德尼·安迪生(Sidney Anderson)、约翰·霍克(John Hawk,中文名霍约翰)等人也给予了他大力协助;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他的父亲、该书传主步惠廉,步氏将自己长达55年的日记悉数交给儿子阅读,并充满耐心地回答了其子无数的问题。1942年6月,布雅各在华盛顿完成撰稿工作。随后该书在纽约和多伦多由FARRAR&RINEHART,INC出版。
引文
(1)即威廉·伯克(William B.Burke)的昵称。中文名步惠廉,1864年生于美国。1884年入学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的范德比尔特大学。与同学宋耀如是好朋友,1885年同年毕业。1887年被监理公会派遣来华,在苏州传教,后词往松江,1934年退休回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回松江传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被日本人遣送回美国。1947年在美逝世。——原注
    (2)范德比尔特大学内的一个学生宿舍楼。步惠廉和宋耀如均居住在此楼。——原注
    (3)《新约圣经》中《使徒书信》的主要部分。传说是使徒保罗写给各地教会或个人的信。依次编为《罗马书》、《哥林多书》(前、后卷)、《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书》(前、后卷)、《提摩太书》(前、后卷)、《提多书》、《腓利门书》、《希伯来书》,共14卷。这些“书信”的大部分,都是长篇论述,广泛论述了信仰、神学、伦理等问题,成为后世基督教教义、教规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研究早期基督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书信均以当时流行的希腊文写成。——原注
    (1)即美国爱荷华州境内的一个印第安部落。——原注
    (1)即范德比尔特大学。——原注
    (1)巡环(circ uit),又称“循环”,分散在相当距离之内的两个以上的地方教堂彼此联合起来,由一位牧师管理而构成一个牧区者。——原注
    (1)按立礼(Ordination),即正式授予牧师职务的仪式。——原注
    (1)即1887年10月。——原注
    (2)即今苏州圣约翰堂前身,1881年由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在天赐庄折桂桥弄口购地而建,是监理公会在苏州的首堂。——原注
    (1)即美洲印第安部落族。——原注
    (2)即美洲印第安部落族。——原注
    (3)曹子实,浙江嘉兴人,监理公会在苏州博习书院的开拓者之一。——原注
    (4)中文名雷大卫。监理公会传教医师。1854年来华,1886年因对林乐知不满而转赴日本传教。——原注
    (1)指战争期间的四年。——原注
    (2)中文名雷金贞。——原注
    (3)差会(mission board),基督教新教差派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多由教会办理,也有不从属于任何教会而独立组织者。——原注
    (1)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编译一职。——原注
    (1)裨文女塾是上海开埠后的第一所新式女子学校,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的夫人艾丽莎·格兰德(Eliza Gillette)于1850年4月15日创设于上海西门外白云观隔壁(今方斜路西林后路102号)。经费大部分来自教会拨款和社会捐款,其中又以女公会所赠款数最多。1871年裨治文夫人去世,学校由女公会和圣公会管理。1881年移交女公会单独管理,原圣公会系统的教职员工及中学部学生并入另一所圣公会女校——文纪女塾,称圣玛利亚女中,并改为寄宿制,迁址圣约翰书院之北。原西门的裨文女校仍用旧名。早期实行免费教育,1900年起每月向学生收学费五角。1951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沪南女子中学”。1953年8月又改名“上海市第九女子中学”。1966年取消女中,遂改名“上海市第九中学”。——原注
    (1)中文名李德。1879年来华传教,1896年转去朝鲜传教。——原注
    (2)全名W.B.Bonnell,中文名冯昌黎。1884年来华传教,1895年返回美国。是步惠廉在梅肯读高中时的老师。——原注
    (1)这一章节的故事发生在1888年的春节以后,步惠廉从上海赴苏州的途中。——原注
    (1)步惠廉曾于1895年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第一次回美国。——原注
    (1)主日学校(Sunday School),又称主日学,是教堂利用星期日正式礼拜前一个多小时,开设的一个宗教文化班。——原注
    (1)即使徒保罗。——原注
    (2)指慈禧太后发动的镇压维新运动的戊戌政变。——原注
    (3)指屠杀戊戌六君子。——原注
    (1)教区(district),年议会属下最大的行政机关,由年议会设立,由会督组织。其中包含几个牧区,由一位教区长负责督导。——原注
    (2)长牧(Elder),教会内教牧职分中第二个也是最高的职位。另一个职位是副牧(Deacon)。——原注
    (3)即今西藏中路。——原注
    (4)在今西藏中路至黄陂北路之间,共计430亩地。——原注
    (5)全名Addie Gordon,步惠廉的妻子。——原注
    (1)即今九江路。——原注
    (1)指日本人对俄太平洋舰队分队发起的突然袭击。——原注
    (2)即旅顺口。——原注
    (1)中文名葛赉恩。1897年来华,在苏州传教、办学,1911年任东吴大学第二任校长。1922年辞校长职,就上海监理公会司库。——原注
    (1)日军于5月5日至13日,在金州杏树屯以东两个海口猴儿石、小河口陆续登陆。为了打开通往旅顺的咽喉要地金州,日军首先破坏普兰店铁桥和沿途电话线,切断了旅顺和辽阳之间俄军的陆上通讯联系,又在金州南山展开争夺战。最后,日军攻下南山,打开了通往旅顺的道路,使旅顺要塞的俄军陷于孤立。——原注
    (1)美国著名作家。——原注
    (1)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县)侨民于1849年共同在旧金山成立四邑会馆,这一会馆是旧金山最早的华裔会馆。1854年,台山籍侨民(除余姓外)脱离四邑会馆,另成立宁阳会馆。1862年,台山的余姓、恩平的邓姓、胡姓等又脱离四邑会馆,成立合和会馆。新会与鹤山侨民维持原来的四邑会馆,易名为冈州会馆。——原注
    (1)是美国华人社团北美洪门致公堂的12大堂之一。——原注
    (2)是美国华人社团北美洪门致公堂的12大堂之一。——原注
    (1)即清宪政考察团。温秉忠作为端方的随从之一,随出使各国考察政治的大臣戴鸿慈、端方于1906年1月抵达美国,在华盛顿、纽约、费城、波士顿等考察后,于2月15日自纽约乘轮赴欧洲。——原注
    (1)莉拉·杰尔丁与步惠廉于1905年10月26日结婚,婚后随丈夫到松江传教。——原注
    (2)即宋耀如。——原注
    (1)即葛赉恩。——原注
    (1)即钮永建。——原注
    (2)误。孙中山当时在日本考察铁路,得知宋案后,从日本返回上海领导二次革命,并未去北京。——原注
    (3)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为了筹集战争经费,压服、消灭南方国民党的势力,以办理善后为名,特派赵秉钧、陆征祥、周学熙等为全权代表,未经国会讨论通过,擅自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签订《善后借款合同》,获得2 500万英镑的贷款。——原注
    (1)冯当时统领禁卫军兼充总统府军事处处长。——原注
    (2)误。宋家人于1915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定居,但并不是和孙中山一起,孙在1916年才回国。1915年10月,宋庆龄在孙中山使者的陪伴下奔赴日本,在东京与孙中山结婚。——原注
    (1)孙中山是和原配夫人办妥离婚手续后才与宋庆龄结婚的,但是正如宋庆龄所言,他们的婚姻尤其不被传教士所接受。宋庆龄的父母虽然不同意女儿的婚事,但他们也没有“从未原谅这件事”。相反,他们后来给女儿补送了嫁妆,其中包括一套欧式藤木家具、一条绣着百子图的被面和一件宋老夫人在成亲时穿的锦缎长袍。1918年卡尔将军应宋耀如之邀来上海做客,宋耀如与孙中山一起招待了这位曾为资助中国革命做出特殊贡献的富商。——原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