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傳》對《毛詩》分章斷句的重新認定析論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左傳》言及《詩經》篇目有分章,阜陽漢簡《詩經》分章抄寫,至《毛傳》,開始標出《詩經》每一篇的章數句數。《鄭笺》對此略有改動,而朱子《詩集傳》對毛、鄭的分章斷句亦略有改動。據統計,《詩集傳》對毛、鄭的分章作出改動的有12篇,斷句作出改動的有3篇。朱子的這15處改動,有些比較合理,有些也存在問題。然而,我們不能只是從純粹文獻學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問題。《毛傳》、《鄭箋》在分章斷句上有不合理之處,朱子對其作出調整,是爲可以恢復到先秦時期《詩經》文本原貌而作出的努力與嘗試。
引文
(1)胡平生,韓自强:《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2頁。另據稱,清華簡、安大簡中皆有關於《詩經》的内容,《湖北日報》2016年1月28日報導稱,湖北荆州郢都遺址南郊夏家臺106號戰國楚墓中出土有《詩經》竹簡,因其内容尚未正式公佈,我們對其文本的具體情況暫不得而知,故於此不予置論。
    (2)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第249頁。
    (3)陸德明撰,黄焯彙校:《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21頁。
    (4)黎靖德輯,鄭明校點:《朱子語類》,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735頁。
    (1)徐有富:《<詩集傳>對<詩經>篇章結構的探討》,《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2—5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741頁。
    (3)吴洋:《朱熹<詩集傳>章句考》,《國學學刊》2011年第3期,第46—59頁。以“章句”指分章斷句,這種用法並非吴先生首次使用,前儒早有,朱子即已用過。不過,爲避免產生歧義,本文不使用這一概念。
    (1)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402—403頁。
    (2)霍松林:《唐音閣<詩經>鑒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名家説詩經》,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57—262頁。
    (3)于茀:《從<詩論>看<關雎>古義及分章》,《光明日報》2004年2月25日。
    (4)董治安:《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第63頁。
    (1)徐有富:《<詩集傳>對<詩經>篇章結構的探討》,《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頁。
    (2)吴洋:《朱熹<詩集傳>章句考》,《國學學刊》2011年第3期,第47頁。
    (3)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663—665頁。
    (1)夏炘:《讀詩劄記》附《詩章句考》,《叢書集成三編》第34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第272頁上。
    (2)吴洋:《朱熹<詩集傳>章句考》,《國學學刊》2011年第3期,第48頁。
    (3)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678—680頁。
    (4)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680頁。
    (5)夏炘:《讀詩劄記》附《詩章句考》,《叢書集成三編》第34册,第273頁上。
    (6)徐有富:《<詩集傳>對<詩經>篇章結構的探討》,《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4頁。
    (1)吴洋:《朱熹<詩集傳>章句考》,《國學學刊》2011年第3期,第49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570—571頁。
    (3)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571頁。
    (1)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574—575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575頁。
    (1)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675—678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678頁。
    (3)徐有富:《<詩集傳>對<詩經>篇章結構的探討》,《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4頁。
    (4)吴洋:《朱熹<詩集傳>章句考》,《國學學刊》2011年第3期,第53頁。
    (5)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716—718頁。
    (6)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718頁。
    (1)夏炘:《讀詩劄記》附《詩章句考》,《叢書集成三編》第34册,第274頁上。
    (2)吴洋:《朱熹<詩集傳>章句考》,《國學學刊》2011年第3期,第54頁。
    (1)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434—435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435頁。
    (3)夏炘:《讀詩劄記》附《詩章句考》,《叢書集成三編》第34册,第269頁下—270頁上。
    (4)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448—450頁。
    (5)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450頁。
    (1)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後箋》,合肥:黄山書社,1999年,第275—276頁。
    (2)王力:《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65—166頁。
    (3)徐有富:《<詩集傳>對<詩經>篇章結構的探討》,《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頁。
    (1)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549—551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551頁。
    (3)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14頁下。
    (4)夏炘:《讀詩劄記》附《詩章句考》,《叢書集成三編》第34册,第271頁上。
    (5)陳奂:《詩毛氏傳疏》,《續修四庫全書》第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8頁下。案:陳奂説毛、鄭分章異同的篇目有誤,《魯頌·閟宫》篇非是。
    (1)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669—670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670頁。
    (1)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747—750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751頁。
    (3)夏炘:《讀詩劄記》附《詩章句考》,《叢書集成三編》第34册,第275頁上—276頁上。
    (1)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558頁。
    (2)陸德明撰,黄焯彙校:《經典釋文彙校》,第173頁。
    (3)朱傑人、李慧玲點校:《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59頁。
    (4)朱傑人、李慧玲點校:《毛詩注疏》,第862—863頁。
    (5)吴洋:《朱熹<詩集傳>章句考》,《國學學刊》2011年第3期,第57頁。
    (1)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558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725頁。
    (3)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725頁。
    (4)吴洋:《朱熹(詩集傳>章句考》,《國學學刊》2011年第3期,第58頁。
    (5)段玉裁:《毛詩故訓傳定本》,《續修四庫全書》第64册,第167頁下。
    (6)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後箋》,第1515頁。
    (7)夏炘:《讀詩劄記》附《詩章句考》,《叢書集成三編》第34册,第274頁下。
    (1)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澤螺居楚辭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54—55頁。
    (2)朱熹撰,朱傑人校點:《詩集傳》,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740頁。
    (3)夏炘:《讀詩劄記》附《詩章句考》,《叢書集成三編》第34册,第275頁上。
    (4)馬瑞辰著,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118頁。
    (1)朱熹撰,朱傑人點校:《詩集傳》,《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册,第740頁。
    (2)陳才:《朱子治<詩>理念簡論》,《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第63頁。
    (3)陳才:《<詩集傳>校勘<毛詩>異文條辨》,《文津學志》第7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第49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