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县域治理能力建设要有新思路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邹力行
  • 年:2014
  • 作者机构: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
  • 会议召开时间:2014-04-01
  • 会议录名称:《科学与现代化》2014年第1期(总第058期)
  • 英文会议录名称:Science & Modernization(No.1,2014)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D630
  • 学会代码:XHYJ
  • 学会名称: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 页数:17
  • 文件大小:514k
  • 原文格式:D
摘要
<正>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薄弱环节。县域治理包括县(市)、乡镇、村三级治理,构成国家治理基层体系。基层稳固,国家稳固;基层发达,国家发达。顺乎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变化,继承优秀传统,积极探索加强县域治理能力建设新思路,对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一、县域治理现状(一)县域治理内涵县域治理是国家在县域范围通过建立县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
引文
1.秦庆武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张正河等,县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邹力行,金融帝国--美国的发展与启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张路雄,耕者有其田:中国耕地制度的现实与逻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6.贺雪峰,小农立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1 1928年,当时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启动“县自治”,以地方自治作为政治建设的基础。由于“根本说不上自治而强要举办自治”(梁漱溟),“县自治”最终变成土豪劣绅狂欢的舞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总结教训,于1950年在中国台湾省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促进台湾地区政治体制和民主转型。
    2“七站八所”:.七站:农机站、农经站、农技站、文化站、水利站、畜牧站、防疫站;八所:派出所、税务所、民政所、财政所、土管所、林管所、邮政所、储蓄所、卫生所、消防所、土地交易所。
    3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曹洪民、接萍、苏娟同志2013年9月13日在广东清远市所属连州市保安镇熊屋村、英德市石牯塘镇叶屋村驻村调研发现:熊屋理事会成员不仅有在家务农的村民,还包括了在外工作的佛山市公安局保安大队长和连州市法院审管办主任。这种外部力量的引入,改进了内部治理结构,给村庄日常管理和事务决策带来了帮助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村庄的社会资源,强化了乡村治理效果。几十年来,熊屋共有160多人外迁,分布在广东多个地市,还有人迁居国外。村民通过保留外迁人员祖屋等形式唤起了他们的家乡情结,巧妙维护了与他们的根脉联系,不断巩固村庄的社会资源。“礼失求诸野”,熊屋的社会扶贫创新很有生命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