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部城乡结合部创新空间发展现状初探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愈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各国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创新空间作为创新活动主要的承载地,为城市发展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空间的分布向城市外围蔓延,在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形成一定规模,同时创新空间的概念、形式、功能等也不断发展、变化。本文就这一现象,首先对创新空间的现有研究进行总结,然后以北京市北部城乡结合部为研究范围,对这一类型区位的创新空间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做初步的研究,并提出存量用地更新、职住平衡、发展双创社区三个建议,优化北京北部城乡结合部的创新空间体系、营造促进双创活动高效发展的城市创新环境。
引文
[1]Matthiessen C W,Schwarz A W.The Top-level Global Research System,1997-99:Centres,Networks and Nodality.An Analysis Based on Bibliometric Indicators[J].Urban Studies,2002,39(5-6):903-927.
    [2]吕拉昌,李勇.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J].地理学报,2010,02:177-190
    [3]张苏梅,顾朝林,葛幼松,甄峰.论国家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J].人文地理,2001,01:51-54.
    [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张苏梅,顾朝林,葛幼松,甄峰.论国家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J].人文地理,2001,01:51-54.
    [6]王兴平,朱凯.都市圈创新空间:类型、格局与演化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07:8-15
    [7]Hagerstrand T.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J].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1968.
    [8]Pred.A.City System in Advanced Societies[M].London:Hutchinson.1977
    [9]Fishman R.Beyond suburbia:the rise of the technoburb[M].London:Routledge,1996.
    [10]朱凯.政府参与的创新空间“组”模式与“织”导向初探——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5,03:49-53+64.
    [11]王桂新,魏星.上海从业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7,02:200-210.
    [12]段德忠,杜德斌,刘承良.上海和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2015,12:1911-1925
    [13]王兴平,朱凯.都市圈创新空间:类型、格局与演化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07:8-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