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的文明:石刻文献与宋代天文学——对南宋苏州石刻天文图科学史料价值的重新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韩毅
  • 年:2005
  •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会议召开时间:2005-04-01
  • 会议录名称:宋史研究论丛 第6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P1-092
  • 学会代码:SSYO
  • 学会名称:中国宋史研究会
  • 页数:24
  • 文件大小:1787k
  • 原文格式:D
摘要
<正>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①尤其是宋代天文学,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②其中完成于南宋淳祐年间的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大型石刻实测星图之一,其星数超过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敦煌星图,保存了我国十一世纪时恒星观测的珍贵资料。图碑上的石刻文献,是
引文
(1)[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一卷《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84页。
    (2)[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一卷《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页。
    (1)参见E.chavannes:carte Astronomique,载1913年法文版;W.C.Rufus,A political star chart of the Twelfth Century,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canada V.39.1945;H.Chatley,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occasional not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No,5,1939;山本一清、能田忠亮等:《东西天文学史》1937年日文版;今井溱:《黄裳天文图考》,载《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汇报》第七卷,1937年日文版;新城新藏:《苏州天文图》,载《自然》第三号,1937年日文版;野尻抱野:《淳祐天文图》,载《星座》1972年日文版等。高均:《宋淳祐石刻天文图记》,载《中国天文学会会刊》1928年第5期;陈遵妫:《石刻星图》,载《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1955年版;席泽宗:《苏州石刻天文图》,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7期;朱文鑫:《宋黄裳天文图考》,载《十七史天文诸志之研究》,1965年版;潘鼐:《苏州南宋天文图碑的考释与批判》,载《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宋]王应麟:《玉海》卷一《天文图》,四部丛刊本。
    (2)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页。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七《系辞上》,《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篇》,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4)[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伊川先生语》,《二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华科学文明史》(The Shorter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2)[战国]吕不韦编:《吕氏春秋》卷三《季春纪·圆道》,四部丛刊本。
    (3)[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2)[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1)[汉]班固:《汉书》卷二六《天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2)[汉]范晔:《后汉书》卷九三《律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一二《洪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1)关于“天文灾异”与北宋政治变革,孙小淳先生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学术见解。参见孙小淳:《北宋政治变革中的“天文灾异”论说》,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218-231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五二《天文志五》。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2)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地球绕日公转的说法,但在《尚书纬·考灵耀》中有一种“地游”思想,这种思想和16世纪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看法完全一致,但在时间上,中国比哥白尼早了1500年以上。《尚书纬·考灵耀》载:“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相对运动的最早记载。参见(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引《尚书纬·考灵耀》。
    (3)[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天文志一》。
    (4)[汉]班固:《汉书》卷二六《天文志》。
    (5)[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一》,四部丛刊本。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2)[汉]班固:《汉书》卷二六《天文志》。
    (3)[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2)[汉]杨士勋:《春秋穀梁传注疏》卷五《庄公元年至十八年》,《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2)[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卷一八《春官·大宗伯》,《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七《天官书》。
    (4)[梁]萧统:《文选》卷四六《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四部丛刊本。
    (5)[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七《天官书》。
    (1)[元]脱脱等:《宋史》卷五五《天文志八》。
    (2)[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3)[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一《小雅·大东》,《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2)[汉]刘安:《淮南子》卷五《时则训》,四部丛刊本。
    (3)[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4)[晋]孔晁:《汲冢周书》卷六《时训解》,粤雅堂丛书本。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2)[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卷二六《春官·冯相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国语》卷一八《楚语下》,四部丛刊本。
    (4)[汉]刘安:《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四部丛刊本。
    (1)[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2)[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七《天官书》。
    (3)[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
    (1)[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
    (2)[宋]黄裳绘、王致远刻:《天文图》,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
    (3)[明]周祈:《名义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
    (1)[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华科学文明史》(The Shorter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1)[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一卷《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页。
    (2)[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一卷《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87页。
    (1)参见薄树人:《中国古星图概要》,陈美东主编:《中国古星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