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蒙古地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构造演化的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由华北-蒙古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形成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在地学界长期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对其碰撞最终完成的时间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些地质学者认为华北-蒙古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在中侏罗世之前就汇聚在一起了。但是,最近报道的华北北缘~155 Ma髫髻山组火山岩和同时期西伯利亚的古地磁结果表明在此之后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之间还存在~1600 km纬向的汇聚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情况,我们需要对缝合线南侧进行更详尽的古地磁学研究。本次研究的采样区域主要位于蒙古地块南部的赛音山达地区和华北地块北缘燕山造山带,采样地层岩石均具有很好的定年,且大多数岩石保存新鲜完好,磁组构没有受到后期构造的影响,有利于进行系统的古地磁学研究。在蒙古地块南部采集的Sharilyn组(~155 Ma)红层和Tsagantsav组(~130 Ma)火山岩的古地磁样品经过系统的热退磁处理,在清洗掉现代场的粘滞剩磁后得到了稳定的高温特征剩磁方向。Sharilyn组(~155 Ma)红层的特征剩磁方向分布由于受沉积岩的压实作用而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拉长。经过E/I方法矫正磁倾角之后,新的特征剩磁方向能够通过95%置信水平的倒转检验,其12个采点VGP平均的古地磁极为:76.0°N,229.2°E(A=5.0°)。Tsagantsav组(~130 Ma)火山岩的古地磁结果能够平均掉地磁场长期变化,并且通过了95%置信水平的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其所有24个采点的VGP平均所得的极为:72.7°N,193.3°E(A=3.7°)。在华北北缘燕山地区采集的~130 Ma古地磁样品包括北票盆地义县组底部火山岩和滦平盆地大店子组顶部火山岩与沉积岩。经过系统的热退磁处理,分离出接近现代场粘滞剩磁的低温分量和稳定的高温分量。滦平盆地大店子组火山岩和沉积岩的高温分量具有双极性,并且能通过95%置信水平的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同时也克服了火山岩长期变化的影响。虽然北票盆地义县组火山岩的特征剩磁方向为指向西南方向的反极性,但是与大店子组的方向一致。结合两个盆地所有15个采点VGP来平均所得的极为:80.2°N,187.4°E(A=4.8°)。此新获得的~130 Ma华北燕山地区古地磁极与已报道的华北其它地区早白垩世沉积岩的极也基本一致。本次研究获得的蒙古地块~155 Ma的古地磁极与此前报道的同时期华北髫髻山组的极一致,并且新获得~130 Ma蒙古地块和华北地块的古地磁极也基本一致,表明华北地块和蒙古地块在~155 Ma之后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华北-蒙古地块),此后~1600 km的地壳缩短主要发生于西伯利亚地块与华北-蒙古地块之间。蒙古-华北地块的~130 Ma的古地磁极与同时期欧亚的基本一致,表明此时蒙古-华北地块已经完全并入稳定的欧亚大陆。结合比较已经报道的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部(如佳木斯地体)高质量古地磁结果,表明~130 Ma时期西伯利亚地块与蒙古-华北地块之间没有明显的纬向位移,但西伯利亚地块和中国东北部的小地块在早白垩世时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水平旋转运动。
引文
1.Metelkin D.V.et al.,Late Mesozoic tectonics of Central Asia based on paleomagnetic evidence,Gondwana Research,2010,18:400-419;
    2.Ren Q.et al.,Further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155 Ma Tiaojishan Formation,Yanshan Belt,North China,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ongol-Okhotsk suture,Gondwana Research,2016,35:180-191;
    3.Xu W.et al.,Spatial-temporal relationships of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in NE China:Constraints on tectonic overprinting and transformations between multiple tectonic regime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3,74:167-1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