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南黄海地区印支-早燕山期古构造应力场模拟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下扬子-南黄海地区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海相(?-T2)和陆相(T2-Q)二个阶段漫长的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其中,印支-早燕山期对其海相地层改造作用最为强烈,表现为双向挤压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和造成目前海相地层的残缺不全(徐敏,硕士论文;丁道桂等,2009)。同时,近年来在南黄海地区新采集处理的具工业标准的区域二维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表明(徐敏,硕士论文),从下扬子陆域苏北盆地到南黄海海域这种改造作用明显减弱,尤其是由北南的逆冲推覆,在陆域以较高角度的逆冲冲断断层为特征,卷入地层涉及到整个海相地层;而在南黄海区域,仅以一系列叠瓦状构造为特征,卷入地层也仅仅涉及到海相上古生界构造层等。因此,从应力场模拟角度分析这些构造变形的平面差异性和深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Peter Bird(1999)开发的有限元模拟程序SHELLS,在遵循非线性流变学原理和地壳均衡原理假设的前提下,采用模拟时期的古地形地貌,古热流,断裂系统,同时结合地球物理参数计算出研究区的应力应变特征。模拟的结果表明:1、模拟时期研究区地壳岩石圈厚度为28000-33000m之间,地幔岩石圈的厚度范围为27000m-37000m,呈NW-NE向条带状分布;2、研究区南部(江南造山带和怀玉山造山带)为逆时针压扭带,块体运移速率最大,约为85mm/a;中部苏北—南黄海区域表现为强烈的对冲作用,从西南向东北侧减弱,运移速率约80mm/a;东北部区域对冲减弱,以向东的挤出运动为主,运移速率也较小,约30mm/a左右;3、研究区整体上处于挤压的环境中,局部地区存在压扭性应变,整体的平均应变率约为5×10-15/s;南部边界节点的受力比北部大,郯庐断裂和江绍断裂的所受外部应力最大,平均为1.0x1017N,东北部的应力最小,约在6.0x1016N左右。
引文
1 Bird,P.,1999,Thin-plate and thin Shell finite-element programs for forward dynamic modeling of plate deformation andfaulting,Computers&Geosciences,25,383-394.
    2丁道桂,王东燕,刘运黎.下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J].地学前缘,2009,04:61-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