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22”云南大范围空气污染事件成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2015年3月18~22日,云南多个州市空气质量先后出现明显下降,特别是22日昆明市区全天天空浑浊,公众对此众说纷纭,舆论一片质疑。针对这次空气污染事件,本文利用2015年3月18~25日云南省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同期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从气候背景、气象条件、污染源情况等,分析了造成此次污染事件的成因。分析发现,2015年2、3月南支槽出现频率均超过历史平均值,属于较活跃期,但多为"干"南支槽活动,降水不强。另从2015年2、3月云南气候统计看,进入2月以来,受干暖偏西气流控制,云南大部地区无有效降水,并一直持续晴热天气,全省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分布不均、总体偏少,大部地区日照正常至偏多。在此天气气候背景下,容易使大气中聚集大量尘埃,颗粒物浓度较高;当相对湿度达到一定程度,风力减弱时,致使3月18~22日期间云南部分州市空气混浊,空气质量下降,并在22日达到峰值。具体分析气象要素变化看,2月以来滇中及以南地区日平均风速较大,日平均相对湿度较低。此次污染过程中的主要气象要素表现为风速小、湿度大、逆温频率高、混合层高度低等特点。另分析19~22日昆明和普洱的tlogP图发现,长时间逆温存在,抑制了垂直方向对流,污染物不易在垂直方向扩散,导致前期进入空气中的固态颗粒物聚集。分析昆明测站紫外线强度变化来看,自2月以来一直持续5级最高强度,持续的高温和强紫外线照射,在光化学作用下,导致空气中臭氧离子增多,空气中尘埃等固体颗粒增多。雾霾天气除了气象因素,化学工厂、汽车尾气增多、农作物燃烧和烧煤等人为行为,引起大气中颗粒物含量加大,是雾霾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2、3月正是春耕春播的农忙时期,用火频繁,大量焚烧的固态颗粒大量进入大气。分析卫星后向轨迹发现,受偏西气流和西南气流影响,一些境外污染物随着大气环流流入云南上空,导致空气中固态颗粒物聚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浓度增加,不易迅速扩散,是导致这次以轻雾为主的空气质量异常变化、空气浑浊的主要原因。此外,3月正是春节过后施工建设高峰期,局部工地施工扬尘较大,由道路运输泼洒引起的道路扬尘较多,也是导致这次云南大范围空气质量异常变化原因之一。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