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民国初期(1912—1928年)内地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兴起的背景、情况及特征;其次,重点探讨了民国后期(1928—1949年)汉藏佛教文化文流的兴盛和官方的方针、政策;最后,探讨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在加强中国中央与西藏地方、汉藏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意义。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content,and characters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Buddhist Culture between Han and Tibetans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1912-1928;secondly,it probes into the flourish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official policy in the later stage,1928- 1949;lastly,this paper illuminates the significance that the communication adv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Buddhism,and enhanc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ibet local government,Han and Tibetan people.
引文
(1)参见梅静轩:《民国早期显密佛教冲突的探讨》,载台湾《“中华”佛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251~270页。
    (1)见梅静轩:《民国以来的汉藏佛教关系》(1929—1949),台湾《“中华”佛学研究》,1998年2期;(美)朦华睿:《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陈波译,中国藏学中心《藏事译丛》内部刊印,第71~84页。
    (2)参见上引梅静轩:《民国早期显密佛教冲突的探讨》一文。
    (3)于凌波:《民国高僧传三编》,《北京慈因(恩)寺藏文学院释大勇传》,台北:慧明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338~346页。
    (4)于凌波:《民国高僧传四编》,《北京雍和官白普仁喇嘛传》,台北:慧明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217~220页。
    (5)于凌波:《民国高僧传四编》,《西康多杰觉拔传》,台北:慧明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314~316页。
    (1)参见《释寿融代班禅答客问》,载《海潮音》第6卷第4期(1925年6月)。
    (2)《佛教藏文学院全体觐见般禅(班禅)记》,载《海潮音》第6卷第3期(1925年3月)。
    (3)《佛教藏文学院在康改组及抵藏分住修学之规约》,载《海潮音》第7卷第9期(1926年9月)。
    (4)(5)据上引《佛教藏文学院在康改组及抵藏分住修学之规约》记,此17人是:大勇、大刚、能海、朗禅、法尊、永光、恒照、密慧、恒演、智之、观空、严定、密悟、密严、广润、密吽、普正。
    (6)见前引于凌波:《民国高僧传三编》,《北京慈因(恩)寺藏文学院释大勇传》。
    (1)《上海藏文学院之发起》(录《申报》),载《海潮音》第7卷笫7期(1927年7月)。
    (2)《藏文学院请各省佛教团体派生就学》,载《海潮音》笫7卷第8期(1926年8月)。
    (3)见于凌波:《民国高僧传四编》,《西康类伍齐诺那寺诺那呼图克图传》,台北:慧明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305~313页;吉仲·江白坚赞:《类乌齐寺吉仲活佛和格热喇嘛简历》,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85年内部刊行,第79~90页。
    (1)见前引(美)滕华睿:《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陈波译,中国藏学中心《藏事译丛》内部刊印,第141页。
    (2)《班禅大师致时轮金刚法会书》(一)、(二),载《海潮音》第13卷第8号(1932年8月)。
    (3)《二十一年度全国佛教之总成绩》,载《海潮音》第13卷第12号(1932年12月)。
    (4)参见牙含章编著:《班禅额尔德尼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252页。
    (5)同上书,第253页。
    (6)参见《班禅大师讲西藏政教之始未》,载《海潮音》第15卷第10号(1934年10月)。
    (7)参见释印顺:《太虚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201页。
    (1)季啸风、沈友益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中文部分,第9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7页。
    (2)法舫:《蒙藏学院与菩提学会》,载《海潮音》第15卷第9号(1934年9月)。
    (3)见前引(美)滕华睿:《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陈波译,中国藏学中心《藏事译丛》内部刊印,第202页。
    (4)见于凌波:《民国高僧传四编》,《西康类伍齐诺那寺诺那呼图克图传》,台北:慧明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305~313页;吉仲·江白坚赞:《类乌齐寺吉仲活佛和格热喇嘛简历》,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85年内部刊行,第79~90页。
    (1)见前引[美]滕华睿:《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陈波译,第237页。
    (2)杨嘉铭:《民初游学西藏的汉僧及其贡献》,载张骏逸主编:《欧阳无畏教授逝世八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印行,2000年版,第56~88页。
    (1)《蒙藏委员会录送(补助汉藏僧侣游学规则〉》(1936年12月16日),蒙藏委员会档案,一四一./2667;又见张双志编:《民国治藏政策法令全编》(下),载张羽新主编:《民国藏事史料汇编》第2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吴忠信《出差工作日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
    (1)驻藏办事处档案,转见前引杨嘉铭:《民初游学西藏的汉僧及其贡献》一文。
    (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0页。
    (3)《孔庆宗呈吴宗信该处报三十一年度行政计划》(1941年8月23日)影印件,载台湾地区郭玉琴主编:《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三),“蒙藏”委员会2005年版,第523~524页。
    (4)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档案,一四一,/981。
    (5)详见前引杨嘉铭:《民初游学西藏的汉僧及其贡献》一文。
    (1)详见前引引杨嘉铭:《民初游学西藏的汉僧及其贡献》一文。
    (2)见前引张骏逸主编:《欧阳无畏教授逝世八周年纪念论文集》,《欧阳无畏老师事略》。
    (3)参见邢肃芝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4)见前引杨嘉铭:《民初游学西藏的汉僧及其贡献》一文。
    (5)太虚:《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学院缘起》,载《海潮音》第13卷笫1期(1932年1月)。
    (1)见《海潮音》笫13卷第1号(1932年1月)。
    (1)法舫:《汉藏教理院今后的发展》,载《海潮音》第18卷,第3号(1937年3月)。
    (2)《汉藏教理院佛学研究会启事》,载《海潮音》第26卷第8、9期合刊(1945年9月)。
    (3)法舫:《欢迎藏文学院诸师东返宏法》,载《海潮音》第17卷第8号(1936年8月)。
    (4)德田:《汉藏教理院概况》,载《佛光季刊》第1卷第1期(1949年3月);转见梅静轩:《民国以来汉藏佛教关系(1912—1949)——以汉藏教理学院为中心的探讨》,载台湾《中华佛学研究》1998年2期。
    (5)参见前引梅静轩:《民国以来汉藏佛教关系(1912一1949)——以汉藏教理学院为中心的探讨》一文。
    (6)参见满智(第一任学院教务主任):《汉藏教理学院开学演说辞》,载《海潮音》第13卷第11号(1932年11月)。
    (7)满度:《沟通汉藏文化之意义及其方法》,载《海潮音》第18卷第8号(1937年8月)。
    (1)前引(美)滕华睿:《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陈波译)一书序言。
    (2)前引梅静轩:《民国以来的汉藏佛教关系》(1929—1949)一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