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夏过渡期青藏高原东南周边地区大气垂直结构的特征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周边地区(藏、川、渝、滇、黔、桂)26个探空站2011年4月1日-7月31日L波段雷达探空数据,分析了2011年春夏过渡期该区域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风向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站气象要素在垂直高度变化上呈现一些相同特征,高空存在低温区、风速大值区和逆湿现象,低平流层盛行东风、对流层中高层盛行西风。春夏转换期间,气温、相对湿度廓线没有发生明显突变现象。东西向剖面的温江、巴塘、林芝和拉萨站的风速风向廓线显示,大约在33候(6月中旬),海拔8~18 km高度的风速减小,18 km高度以上风速增大;大约在25侯(5月上旬),低平流层西风转为东风,而且东风逐渐下传至对流层中层。南北向剖面的思茅、昆明、西昌和红原站的风速风向廓线显示,随纬度的增加,对流层风速增大,低平流层风速减小,而且低平流层从西风转为东风的时间也在推迟。
引文
1.叶笃正,顾震潮.西藏高原对于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天气的影响[J].科学通报,1955,(6):29-33.
    2 .吴国雄,刘屹岷,刘新,等.青藏高原加热如何影响亚洲夏季的气候格局[J].大气科学,2005,29(1):47-56.
    3 .周秀骥,赵平,陈军明,等.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11):1473-1486.
    4 .徐祥德,周明煜,陈家宜,等.青藏高原地-气过程动力、热力结构综合物理图象[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31(5):428-441.
    5 .吴国雄,张永生.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J].大气科学,1998,(6):22-35.
    6 .吴国雄,张永生.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Ⅱ.爆发时间[J].大气科学,1999,(1):52-62.
    7 .徐祥德,赵天良,Chungu L,等.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特征[J].气象学报,2014,(6):1079-1095.
    8 .李跃清.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3):77-82.
    9 .周明煜,钱粉兰,陈陟,等.西藏高原斜压对流边界层风、温、湿廓线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2,45(6):773-783.
    10 .左洪超,胡隐樵,吕世华,等.青藏高原安多地区干、湿季的转换及其边界层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4,14(5):535-540.
    11 .马伟强,戴有学,马耀明,等.利用无线电探空资料分析藏北高原地区边界层及其空间结构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3):40-46.
    12 .陈学龙,马耀明,胡泽勇,等.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大气结构的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2010,34(1):83-94.
    13 .朱春玲,马耀明,陈学龙.青藏高原西部及东南周边地区季风前大气边界层结构分析[J].冰川冻土,2011,33(2):325-333.
    14 .郭建平,薛红喜,马兆岩,等.珠穆朗玛峰地区若干气象要素的垂直特征[J].高原气象,2013,32(6):1568-1579.
    15 .徐桂荣,崔春光,周志敏,等.利用探空资料估算青藏高原及下游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J].暴雨灾害,2014,33(3):217-227.
    16 .段玮,段旭,徐开,等.从水汽角度对青藏高原东南侧高空探测布局的分析[J].高原气象,2015,34(2):307-317.
    17 .孙绩华,樊风,徐安伦,等.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大理近地层风场及湍流通量的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5,20(4):369-379.
    18 .孙绩华.春夏过渡期青藏高原东缘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