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融集聚区发展现状评价及规划策略探讨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通过对全市金融业发展的历程、业态、布局以及就业情况进行评价,得出上海金融业还存在一些制度性和结构性的缺陷,如整体门类与布局系统性弱,重点地区的集聚度不足。结合对世界、全国与上海金融业发展趋势的判断,认为上海应进一步增强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度,聚焦金融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特色化的金融产业载体,积极应对全球产业变革,进一步强化创新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从人才、机构、产业、空间环境四个方面引导全市金融设施健康发展。
引文
[1]郑伯红.区域金融空间集聚与金融城市体系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6):
    [2]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2):
    [3]周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J].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7(6):
    [4]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R].2007-2015
    [5]谢守红.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与主要经济功能[J].北京规划建设,2010(4):
    [6]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金融年鉴[R].2007-2015
    [7]殷剑峰.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金融评论,2011(3):
    [8]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金融集聚区布局规划[R].2013
    [9]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R].2007-2015
    [10]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18.金融中心信息网.2015
    [11]李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的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0.
    [12]陈柳钦.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J].管理科学,2007(12):33-37
    [13]王耀武,由宗兴.金融产业布局中的失效现象[J].和谐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2007:
    [14]顾琼,由宗兴,殷健.金融产业空间布局需求分析[J].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2011: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对上海城市性质的定位为“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中对上海城市性质的定位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3)金融业单位数统计中,货币金融单位统计至市分行及持牌运营中心;资本市场单位统计至证券公司市分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资信评级机构、证券市场机构和登记结算机构;保险业统计至保险公司市分公司、专业保险运营中心和保险中介机构。此外,金融单位统计包括各金融监管部门。
    (4)图纸为笔者根据《上海金融统计年鉴》自绘。
    (5)数据来源于纽约市官方网站,http://www.nyc.gov/html。
    (6)数据来源于伦敦市官方网站,UK Business: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Inter-Departmental Business Register,October 20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