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后发地区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以江门银洲湖两岸地区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现有的资源承载力研究对生态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考虑不足,并且缺乏对后发地区的前瞻性研究。本文立足于此,在城乡规划领域,引入一套后发地区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生态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各子系统承载力的综合考虑,确定区域资源适度承载条件下的国土开发规模、开发格局和人口总量。当前,中央制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规划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该模型的提出及时响应了国家对城乡规划编制的最新要求,特别是对后发地区的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引文
[1]定义来源: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
    [2]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02:180-188.
    [3]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05:24-30.
    [4]段春青,刘昌明,陈晓楠,柳文华,郑红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地理学报,2010,01:82-90.
    [5]乔盛,白宏涛,张稚妍,朱坦.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07:33-37.
    [6]赵卫,沈渭寿,张慧,孙明,孙俊.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10:1789-1800.
    [7]景跃军,陈英姿.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及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5:11-14.
    [8]王传武.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市规模研究[J].水文,2013,04:70-74
    [9]袁源琳,王果,李日生.顾及城市增长和城市气候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生态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