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1993)新的突破与新的挑战 9 总量矛盾与结构问题:宏观管理的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年:1994
  • 会议召开时间:1994-04-01
  • 会议录名称: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1993):新的突破与新的挑战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F123.16
  • 学会代码:JJYJ
  • 学会名称: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 页数:12
  • 文件大小:905k
  • 原文格式:O
摘要
<正>从1992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同时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无疑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但是,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则意味着严重的挑战。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维护和保持经济强劲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还要对自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这种双重任务自然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使许多因素处于不确定状态。然而在现实中这是无法回避的唯一选择:只有统筹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完成过渡时期赋予宏观管理的历史使命。1.1992-1993年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连续两年国民经济增长率达到13%,这是改革以来前所未有的。与过去经济高峰时期
引文
(1)参见郭树清:“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与改革战略的选择”,《经济研究》,1990年第11期。
    (1)在1988年和整个治理整顿时期,生产资料国家定价部分在理论上说仍然占60%以上,但实际上,企业通过多种变通办法自行根据供求情况确定价格的部分可能不低于20%左右,因此国家管制价格的生产资料大约占40%左右。
    (1)1992年11月笔者随国家计委考察团访问美国政府和学术机构,在旧金山联储大楼召开的座谈会上,弗里德曼教授阐述了这一观点。
    (1)传统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是以短期问题为其设定的研究对象的,但是在近些年来,宏观经济学家似乎也开始考虑中长期问题,并使之与短期分析结合起来。
    (1)正是基于这些认识,笔者从1992年以来的宏观政策方针建议始终坚持:把结构调整放在第一位。
    (1)参阅郭树清《经济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引言”和第3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1)严格说来,目前出台的财政、金融、外汇、外贸等改革并不单纯具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事实上涉及许多微观经济领域的内容,为遵从已成习惯的说法,本文也一概称之为“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