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透视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表明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的中国,有能力和意识思考整个世界的当下和未来,它既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又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思想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正因为意义重大,有必要就"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再认识,设定若干必要的边界,深挖其切实的政策内涵,以期使处于崛起过程中的中国避免承受不必要的代价,并富有成效地推进中国外交实践。
引文
(1)[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5、67页。
    (1)[美]理查德·塔克:《战争与和平的权利:从格劳秀斯到康德的政治思想与国际秩序》,罗炯等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曙光:《“类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1期。
    (3)秦亚青:《中国文化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
    (4)牟钟鉴:《共同体:人类命运中国经验》,《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4日。
    (5)R.J.Vincent,"The Idea of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Ethics",in Terry Nardin and David R.Maple eds.,Tra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Eth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Chapter 12.
    (1)时殷弘:《论世界政治中的正义》,《欧洲》1996年第1期。
    (2)Hedley Bull,"The State's Positive Role in World Affairs",Daedalus,V.108,No.4,1979,pp.11—123.
    (1)Zbigniew Brzensinski,Out of Control: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 the 21~(st)Century,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3,pp.102—115.
    (2)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45.htm。
    (3)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任晓等:《共生:上海学派的兴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5)Alexander Wendt,"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2,Spring 1992,pp.391—425.
    (6)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求是》2013年第4期。
    (1)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与当下收益的吸引和相对确定,大多数国家倾向于关注当下,国家总体上是保守理性,而非富有远见的。参见Arthur Stein,Why Nations Cooperate:Circumstance and Cho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p.89,189。
    (2)国际正义也称作国家间正义,由于很多国家自称是“民族—国家”,因此,国际正义往往又等同于民族间正义,当然两者有重要的差别,典型地表现为民族自决权与主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这并非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所以不作区分。
    (3)[英]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上)》,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译序第1—6页。
    (1)王存刚:《论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
    (2)Johan Galtung,"Cultural Violence,"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27,No.3(Aug.,1990),pp.291—305.
    (1)王公龙:《中国特色国际战略思想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172页。
    (2)时殷弘:《传统内外的当代中国:政治领导、对外政策与其中国特性》,《外交评论》2009年第3期。
    (3)牛军:《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405页,第409—410页。
    (1)Joseph Nye,"Ethics and Foreign Policy",The Aspen Institute Quarterly,Vol.3,1991,pp.1—26.
    (2)古典和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有:[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包括国际关系学在内的诸多社会科学常犯的一个概念错误便是把自利等同于自私。参见Arthur Stein,Why Nations Cooperate,pp.186—188。实际上,自私的个体只索取不付出,他们只想占有他们认为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而从不考虑这样的获取对他人进而对自己有何影响。尽管自私可能获取即时的收益,但作为社会本质要求的互惠利他意味着自私的人最终是自损的人,弗洛姆就此经典概括为:“自私和自爱(即自利),实际上是对立而非统一的。自私者并不十分爱己,或很少爱己;事实上,他憎恨自己。”参见[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0页。
    (1)Emanuel Adler and Michael Barnett,Security Communi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p.30—31.
    (2)金应忠:《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兼论国际社会的共生性》,《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3)Jane Allyn Piliavin and Hong-Wen Charng,"Altruism:A Review of Recent Theory and Research",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16,1990,p.27.
    (4)黄真:《国际互惠的基本类型及其伦理取向——兼论国家利他主义的动力根源》,《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
    (1)时殷弘:《当代中国的对外战略思想——意识形态、根本战略、当今挑战和中国特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9期。
    (2)[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7页。
    (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5/c1024-28303283.html。
    (1)牛军:《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2)外交部党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求是》2016年第6期。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01、102、400页。
    (4)贾旭东:《利己与利他:“亚当·斯密问题”的人学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相比自利的道德性,自私是反道德的。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认为,对个人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光明磊落的,(但)自私的人是一个沉浸在自我中的人,……是一个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人,他是一个公平游戏和游戏规则的违反者……所有的人为了普遍的善会团结起来反对他。见:[美]查尔斯·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53页。
    (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49页。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3—14页。
    (3)[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梁捷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捷]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周启朋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