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再次转型之动力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正>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以后,以美国为首西方发达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②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使国际战略环境步入不稳定期,西方对华加紧实施"两面下注"的战略,外部世界对中国迅猛崛起有欢迎、疑虑、排斥的复杂心
引文
(2)相关著作可以参考:[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国实力的衰落》,谭荣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金融危机以来,关于美国挑战和衰退的讨论很多,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3)俞正樑:《试论中国外交新政的国际战略环境》,《国际观察》2010年第3期。
    (4)1978年的改革开放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的首次整体转型。因此,本文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整体转型称为“再转型”。
    (5)具体参见: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428页;楚树龙、金威:《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时事出版社,2008,第116-117页;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402页;王逸舟的《论中国外交转型》,朱锋的《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之间寻求平衡》,叶自成的《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谈中国的大国外交心态》,周方银的《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以及王缉思的《中国的国际定位问题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等学术论文。
    (6)参见:[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卷首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美]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权下的中国崛起:美国化与中国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5期;[美]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544页;John J Mearsheimer:“China's Unpeaceful Rise”,Current History,Apr 200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7、255页。
    (1)赵可金:《中国外交3.0版: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2)高小升:《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与影响》,《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5期。
    (3)娄亚萍、吴世阳:《中国外交转型的政治考量》,《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8期。
    (4)钟龙彪:《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研究:一种双层认知视角的解析》,外交学院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5)张旗:《战略文化变迁与当代中国外交转型》,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6)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期。
    (7)参见Michael Swaine,“Perceptions of an Assertive China”,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32,2010,htt 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china-leadership-monitor;Michael Swaine,“China’s Assertive Behaviour-Part One:Core Interests”,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34,2011;Michael Swaine and M.Taylor Fravel,“China’s Assertive Behaviour-Part Two:The Maritime Periphery”,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35,2011以及“改革创新:打造中国外交新机制”,清华国际安全论坛研究报告(NO.7),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014年5月25日。
    (8)《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htm,2015-9-25。
    (1)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参见http://mt.sohu.com/20151229/n432886208.shtml,2016-1-9。
    (3)参见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917/13980166_0.shtml,2016-1-9。
    (4)陈志敏:《全球治理中中国的协进力量定位》,《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4期。
    (5)张登及:《建构中国:不确定世界中的大国定位与大国外交》,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54-269页。
    (6)参见: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当代亚太》2012年第6期;全球一超多强格局开始向两超多强转变,http://m.sohu.com/n/330788147/,2016-1-18。
    (7)谭再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论思考》,《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88-689页。这个谈话的要点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题为《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
    (1)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的邓小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426页。
    (2)《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新华网,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9/c ontent_696057.htm,2015-5-7。
    (3)参见《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40页。
    (4)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28318652.htm,2016-1-9。
    (5)朱锋、[美]罗伯特·罗斯:《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1)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蒲晓宇2013年3月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讲座《国际政治的地位信号:中国与两次金融危机》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2)《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5/07/c_124671800.ht m,2015-11-12。
    (3)郑必坚:《中国新觉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4)《中国责任论的实质是什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09/03/c_12514161.htm,2015-10-26。
    (5)《欧盟认为必须继续发展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0/24/content_5244855.htm,2015-6-2。
    (6)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1)金灿荣:《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应对》,《绿叶》2009年第5期。
    (2)[美]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3)黄硕风:《大国较量: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国际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1,122-123页;[美]凯格利等著:《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24页。
    (4)《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5/07/c_124671914_2.htm,2015-5-26。
    (5)马振岗:《“中国责任论”不等于中国责任》,《瞭望》2010年第42期。
    (6)胡键:《中国责任与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
    (1)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4-56、100页。
    (1)Lowell Dittmer,“China's Global Rise:Implications for the Americas”,http://www.americasquarterly.org/China-Global-Rise,2015-8-4。
    (2)阎学通:《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3-2194页。
    (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0,2205页。
    (6)时殷弘:《从“朝贡和平”到决战决胜:汉初80年的帝国对外历程》,《文化纵横》2011年3期。
    (1)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1页。
    (2)Brantly Womack,“Asymmetry and China's Tributary System”,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 tics,Vol.5,2012,pp.37-54.
    (3)张之毅:《清代闭关自守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4)李伏明:《明清闭关自守政策:理论与实际》,《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5)夏泉:《清朝闭关政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6)王自新、朱秋萍:《我国对外开放与清朝门户开放的比较研究》,《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3期。
    (7)钟叔河:寻找真理的康有为,见钟叔河主编: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新大陆游记及其他·葵卯旅行记·归潜记--康有为·梁启超·钱单士厘,岳麓书社出版,1985年9月。
    (1)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69,75页;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欧洲》2001年第3期。
    (2)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3)门洪华:《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4)Christopher Layne,“This Time It’s Real:The End of Unipolarity and the Pax Americana”,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56,2012,pp.203-213.
    (1)李侃茹:《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3)《王缉思:中国已成名副其实“中央之国”》,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wh/sxdl/201308/t20130807_256983.htm,2015-11-12。
    (4)[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43页。
    (5)李滨:《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6)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认为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参见:《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新内涵》,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5-11/11/c_128416793.htm,2015-11-12。
    (1)“Empire of the pig”,http://www.economist.com/news/christmas-specials/21636507-chinas-insatiable-appe tite-pork-symbol-countrys-rise-it-also,2015-3-11。
    (2)苏长和:《世界秩序之争中的‘一’与‘和’》,《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期。
    (3)"Special Report,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Economist,April 21,2012,pp.3-12.
    (4)林利民:《‘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及其国际政治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5期。
    (1)“中美战略竞争关系与中国的应对”,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简报,第78期,2013年2月25日。
    (2)[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顾国良主编:《力量与克制--中美关系的共同愿景》,中美交流基金会组织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