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已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也已成为区域间竞争的焦点。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环境支撑能力和产出能力三个维度入手,建立了一套能够衡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以2009-2014年间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区域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对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创新人才、外部资金支持、创新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成果等角度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差异比较,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引文
[1]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37-43.
    [2]孙锐,石金涛.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再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6(6):985-990.
    [3]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2):87-92.
    [4]赵希男,王艳梅,温馨.基于个性优势特征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3):473-480.
    [5]李美娟.基于灰靶理论的福建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5-29.
    [6]杨庆育,李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证测度[J].软科学,2011(1):91-95.
    [7]朱祖平,欧忠辉,李美娟,等.二次加权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研究[J].东南学术,2012(6):95-104.
    [8]白嘉.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J].科学管理研究,2012(1):15-18.
    [9]崔晓露.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11):73-75.
    [10]潘雄锋,刘清,彭晓雪.基于全局熵值法模型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5(4):155-1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