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政体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南京市杨柳村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城市政体理论认为政府、市场和社会是推动决策的三大主体,但是由于三者对资源的掌控不同,导致它们为了各自代表的利益互相博弈。基于城市政体的视角,文章对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代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关于产权、公民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府处于保护的绝对领导地位,属于维持型城市政体。第二阶段,2000年至今,我国发展理念出现了转变,特别是《物权法》的颁布使得过去维持型城市政体转向发展型城市政体。进入新时期,传统村落的保护出现了新的动态,本文以南京市杨柳村为例,分析杨柳村保护中的成功经验,探讨构建政府、市场、公众联合治理的模式—公众参与型城市政体,以推动传统村落的复兴。
引文
[1]单霁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3):24-33.
    [2]阮仪三.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8.
    [3]张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设再议[J].城市规划,2011(1):46-53.
    [4]张兵.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中国道路——兼论“真实性”原则[J].城市规划,2011(A01):48-53.
    [5]朱晓明.古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2000.
    [6]顿明明.黔中地区典型历史村镇的调查与分析——以青岩镇、镇山村、本寨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2,(4):60-64.
    [7]赵勇,张捷,李娜,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4):497-505.
    [8]赵勇,张捷,卢松,等.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建筑学报,2008,(3):64-69.
    [9]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23(5):686-694.DOI:10.3321/j.issn:1000-0585.2004.05.013.
    [10]伍家平.论民族聚落地理特征形成的文化影响与文化聚落类型[J].地理研究,1992,11(3):50-57.
    [11]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2):59-64.
    [12]刘奔腾,董卫.基于空间发展的历史村镇保护方法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为例[J].规划师论丛,2010.
    [13]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0,(1):37-41.
    [14]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1):68-74.
    [15]朱光亚,黄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J].建筑学报,1999(4):56-57.
    [16]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4):56-60.
    [17]刘华领,莫鑫,杨辉.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为例[J].规划师,2004,(12):80-83.
    [18]李箭飞,肖翊,陈翀.城区内古村落的保护对象、保护方法与发展对策——以广州市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s2):214-219.
    [19]曾艳艳.城市政体理论简析[D].吉林大学,2009.
    [20]Clarence N.Stone.Regime politics:governing Atlanta,1946-988[M].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9.
    [21]Clarence N.Stone.Urban regimes and the capacity to govern: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1993,15(1):1-28.
    [22]Clark J.Six urban regime types:The effects of state law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regim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1:3-48.
    [23]Mossberger K,Stoker G.The evolution of urban regime theory the challenge of conceptualization[J].Urban affairs review,2001,36(6):810-835.
    [24]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7):7-14.
    [25]缪磊磊,邹东.城市发展战略与政府作用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2,17(3):36-40.
    [26]何丹.城市政体模型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3,27(11):13-18.
    [27]姜紫莹,张翔,徐建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旧城改造的进化序列与相关探讨——基于城市政体动态演进的视角[J].现代城市研究,2014,(4):80-86.
    [28]殷洁,罗小龙.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政体变迁——南京市河西新城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5,05:38-44.
    [29]彭敏学,赵民.论城市住房市场的空间问题及政策整合[J].城市规划学刊,2009,(3):29-37.
    [30]张振华.增长联盟:分析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与经济利益集团关系的一种理论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11,(1):72-77.
    [31]张京祥,殷洁,罗小龙.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4):1-6.
    [32]张京祥,赵丹,陈浩.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13,(1):45-50.
    [33]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等.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4]王君,朱玉碧,郑财贵.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J].农村经济,2007,(8):29-31.
    [35]周小平,黄蕾,谷晓坤,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及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79-85.
    [36]陈科.基于城市化角度的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研究[J].城市规划,2011,35(7):14-19.
    [37]陈启清.正确理解和适应新常态[J].中国国情国力,2014,(10).
    [38]田立勤.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5):111-117.
    [39]何鹤鸣,张京祥.转型环境与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转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1,(6):36-43.
    [40]张京祥,陈浩.空间治理:中国城乡规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J].城市规划,2014,38(11).
    [41]刘伯初,罗小龙.古村落遗产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探研——以南京江宁区杨柳村为例[J].中国农史,2014,(4):130-136.
    [42]王旭,方烨.农业三要素流出农村制度亟待改变——温铁军谈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误区及实现途径[J].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6,(3):3-5.
    [4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和概念框架[J].经济学动态,2001,(6):14-18.
    [44]于涛方,顾朝林,涂英时.新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竞争力[J].城市规划学刊,2001,(4):12-14.
    [45]张京祥,朱喜钢,刘荣增.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2,26(8):19-22.
    [46]程大林.试论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管治[J].规划师,2002,18(9):12-15.
    [47]张庭伟.新自由主义·城市经营·城市管治·城市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4,(5):43-50.
    [48]Su X.Urban conservation in Lijiang,China:Power structure and funding systems[J].Cities,2010,27(3):164–171.
    [49]王征.论企业品牌效应与企业发展[J].中国外资月刊,2013,(1):4-7.
    [50]梁瑞仙.论企业品牌战略[J].生产力研究,2011,(3):172-1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