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自我,以及存在于自我之中的社会:爱德华·邦德及其与比格·布鲁姆剧团合作的戏剧创作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为英国比格·布鲁姆教育剧团(Big Brum Theatre-in-Education Company)艺术总监克瑞斯·库珀(Chris Cooper)2014年应译者之邀而作。文中介绍了当代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与比格·布鲁姆剧团18年来携手合作,为青少年观众创作教育戏剧项目的情况。爱德华·邦德是1950年代登上文坛的工人阶级子弟。二战后的英国,整个社会文化面临深刻转变,传统贵族精英在两次大战中元气大伤,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进入原本等级壁垒森严的主流文化体制。这些出身寒门、思想活跃的新一代学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为英国文化思想界的中坚力量,让整个国家精神生活的面貌焕然一新。而这一代新人登场时,面对的是处于冷战与核危机中的世界局势,这必然导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思想具有激进的批判性和直接介入社会现实的特征。邦德可谓这一代新人在戏剧界的杰出代表。1967年,邦德作品《得救》所引发的巨大争议最终导致了英国戏剧审查制度的终结。仅此一事,就足以确立邦德在英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作为激进的战后左翼剧作家,邦德一直致力于用人道主义思想批判当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暴力对人性的戕害,他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展示并回应当代社会和当代人性所面临的深刻危机,重建人类文明的价值和尊严。关于邦德的生平和戏剧创作情况,本文作者克瑞斯·库珀已有详细叙述,在此不予赘述。尽管邦德被很多评论家誉为"在世最伟大的英国剧作家",但国内对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不多,这导致中国的戏剧观众和读者对他并不太了解。实际上,邦德本人已于2014年5月造访过北京,在南锣鼓巷戏剧节举办了为期五天的戏剧工作坊和讲座。目前邦德剧作被译为中文并发表的仅有《李尔》一部(1),对邦德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思想进行介绍和研究的文献则已有若干,译者认为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中央戏剧学院沈林教授的《红色的莎士比亚》一文以及旅美学者胡开奇撰写的系列文章《英国当代严肃戏剧》中关于爱德华·邦德的章节。(1)对邦德及其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所谓教育戏剧(Theatre-in-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实践,它是戏剧与教育的结合。谈到教育戏剧,首先要澄清一点,那就是它与戏剧院校中所进行的戏剧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指的是传授与戏剧表演相关的方法、理论和实践,为戏剧行业训练专门人才。而教育戏剧尽管在教育场所借用了戏剧的方法,但它所要达成的目标则在戏剧艺术的领域之外。教育戏剧通过组织戏剧实践,以及在学校教育中采用戏剧手法,让受教育者在参与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出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社会关怀意识,为日后投身于改造社会的行动打下基础。上个世纪中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将戏剧手法运用于学校、社区等教育场合中的实践。而在英国,教育戏剧的发展是最系统、最完善的。英国教育戏剧的产生和发展,与20世纪40年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相关,这一时期英国学校教育开始从教师主导式教学转向学生主导式教学,教育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心性、精神和体质,追求以个体素质的提升促成整个社区的发展进步,而不再像以往那样把教育的功能仅仅理解成为劳动力市场培训具备劳动技能的合格劳动者。二战后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时,开始认识到戏剧在教育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于是1950年代在英国开始零星出现一些将戏剧手法运用到教育中的实践尝试。然而在教育戏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剧院仍旧起了很大作用。关于英国教育戏剧的起源,大家比较公认的一个说法是它诞生于1965年考文垂市的贝尔格拉德剧院。1960年代初,考文垂的贝尔格拉德剧院聚集了一些对传统戏剧感到不满,渴望拓展戏剧的社会功能的有识之士。这其中就有剧院院长助理戈登·瓦林斯(Gordon Vallins)和导演安托尼·瑞查森(Anthony Richardson)。在戈登·瓦林斯的推动下,1960年代中期贝尔格拉德剧院开始为考文垂的年轻人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项目,剧院通过组织戏剧表演和举办戏剧工作坊等方法,与年轻人一起探讨文化、社会、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1965年,戈登·瓦林斯在贝尔格拉德剧院青年舞台推出一部由当地青年人参与的戏剧演出《破土而出》(Out of the Ashes),同时他本人开始深入当地各学校举办戏剧工作坊。1964年,戈登·瓦林斯与安托尼·瑞查森促成了考文垂市教育委员会与贝尔格拉德剧院之间的磋商,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包括剧院帮助学校训练教师在教育环节中使用戏剧手法,贝尔格拉德剧院的作品在当地各学校定期巡演并且针对演出剧目组织年轻人研讨。这些协议中最具有革命性的一项内容,是在当地教育机构中设置一个永久性的剧团,剧团的成员不仅仅是演员,而且也是教师,其任务是在当地学校展开活动,以确保孩子们有机会参与戏剧实践,并通过这样的实践发展孩子们的即兴能力和创造力。经过几个月与媒体、地方政府的协调,1965年这些协议开始生效。英国当代戏剧教育的实践模式就此确立。在科瑞斯·库珀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比格·布鲁姆教育戏剧剧团的教育戏剧实践正是在这样的脉络中展开的。教育戏剧的发展也受到巴西当代左翼戏剧理论和实践家奥古斯托·波瓦(Augusto Boal)的"被压迫者戏剧"理论的深远影响。奥古斯托·波瓦从1950年代开始探索戏剧艺术新的方向与可能性,其目标是将戏剧从中产阶级娱乐消费的狭隘格局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广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展望未来、改变自身处境的有力武器。波瓦曾经说过:"戏剧是革命的预演",他认为戏剧观众绝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一套情感和意识形态的"净化"和"陶冶",而是要占领舞台,把戏剧变成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者理解自身处境、尝试改造社会现实的试验场。奥古斯托·波瓦的《被压迫者戏剧》上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压迫者戏剧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被广泛运用到全世界各地的社区整合发展、公民教育和公民权益保护等社会实践当中。不论是撒哈拉以南地区的艾滋病干预,还是印度北部乡村的妇女权益保护、拉丁美洲的无地农民运动,都有被压迫者戏剧的介入。被压迫者戏剧理论与实践影响所及,使得我们今天已经不能再把戏剧仅仅看成一种文化生产与消费行为。当代越来越多的戏剧实践恰恰是发生于传统的剧场空间之外,其参与者并非训练有素的戏剧艺术家,而观众们聚集在一起观看演出,其目的也不仅仅在于娱乐或审美。表演成为人们反思和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社会变革方案的一种社会文化实践。对于1960年代以来兴起的教育戏剧运动,我们也应当作如是观。半个世纪以来,教育戏剧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已发展出一套相对完善的方法体系。目前这套方法也受到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戏剧工作者的关注。从事教育戏剧的团体和机构在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戏剧院校开设了教育戏剧专业。本文对爱德华·邦德和比格·布鲁姆剧团的教育戏剧理念进行了论述,并对其近作《一扇窗户》进行了详尽的个案描述。想必对国内教育戏剧从业者和研究者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引文
(1)该剧中文译本刊登于《世界文学》杂志2013年第1期,译者为陈红薇、唐小彬。
    (1)沈林《红色的莎士比亚》载于《读书》杂志2007年第7期,胡开奇《英国当代严肃戏剧》中介绍爱德华·邦德的章节则载于《剧本》杂志2014年第5期。
    (1)引自爱德华·邦德2009年10月与比格·布鲁姆剧团合作排演《一扇窗户》是的排演笔记,未发表。
    (1)引自爱德华`邦德:《隐匿的情节》,2000年2月,企鹅出版社。
    (1)引自海伊和罗伯茨:《邦德剧作研究》,艾尔·麦修恩出版社1980年版。
    (1)该剧1962年上演于伦敦皇家宫廷剧院。——译注
    (1)引自爱德华·邦德2014年3月9日的一则笔记,未发表。
    (1)娘子谷(Babi Yar)是基辅郊外的山沟,1941年德国纳粹法西斯在此屠杀了10万名苏联公民。——译注
    (2)引自爱德华·邦德2014年3月9日的一则笔记,未发表。
    (1)引自爱德华·邦德1995年写给艺术委员会的一份未公开发表的声明。
    (2)引自爱德华·邦德《关于想象力的笔记》,未发表。
    (1)(2)引自爱德华·邦德2012年邮件,未发表。
    (1)所谓“戏剧构作”乃是德文词die Dramaturgie的中文译名。据翻译和引进这一概念的德语戏剧研究学者李亦男介绍,“戏剧构作”在德国一般指对各种现有文本进行选择、加工、翻译和编排,使之适于特定的演出,也指以戏剧文本为基础的戏剧排演整体架构方式。在德语国家的大、中型剧院,一般设有专门的戏剧构作部,由三到四名有德语及其他民族语言文学学术背景的专职人员组成。英文中相应的词dramaturge,意思大致相当于戏剧演出的文学顾问。但德语国家的戏剧构作在演出和剧院中所起的作用要远比文学顾问更为复杂得多。具体细节可参看李亦男《做有用的戏剧——德语国家的“戏剧构作”和“戏剧应用学”》,载于《戏剧》2013年第6期。
    (1)参看《邦德书信集》第三卷,哈伍德出版社1996年。
    (2)引自爱德华·邦德2009年8月给比格·布鲁姆剧团的排演笔记。
    (1)引自爱德华·邦德2000年10月邮件,未发表。
    (1)邦德在此谈的是theatre,而本文作者在介绍邦德的戏剧理念和实践时用的是drama。邦德显然贬低theatre而重视drama。Theatre和drama在英文中区别很显著,theatre概念的外延比drama大得多,前者主要是诉诸视觉的艺术,包括舞剧、杂耍、肢体表演等等,而后者则主要以语言为表现手段。中文翻译两者都是“戏剧”,很难彼此区分。邦德此段文字着重谈theatre和drama区别,译者权且借用港台译法将theatre译做“剧场”,将drama仍译作“戏剧”,以表示两者的区别。——译注
    (1)引自爱德华·邦德2013年3月9日的电子邮件,未发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