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生态空间规划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城乡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生态学和城乡规划原理的指导下,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利用RS和GIS技术,对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生态空间规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核心区南部秦岭、中部骊山和北部塬坡区综合生态敏感性高,适宜进行生态保育;通过串联生态高度敏感区,隔离城市组团,构建"一轴、两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划定核心区生态控制线,主要由林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组成;从生态隔离体系、城市通风体系、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对核心区城市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最后提出了核心区生态空间保护的具体路径,以期实现关中地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引文
[1]国家发改委国地所课题组.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十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J].改革,2009(9):5-23.
    [2]吕贤军,李铌,李志学.城市群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2):82-87.
    [3]刘洪杰,苏建忠,李文翎.城市景观的类型及其环境生态效能的评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26-130.
    [4]姚娜,马履一,杨军,等.北京市平原地区1992-2013年生态空间演变[J].生态学杂志,2015,34(5):1427-1434.
    [5]詹运洲,李艳.特大城市城乡生态空间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1(2):49-57.
    [6]张治华,徐建华,韩贵锋.生态敏感区划分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科学,2007,26(1):79-83.
    [7]何舸.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烟台市东部海洋经济新区起步区生态规划研究[J].生态科学,2015,34(6):163-169.
    [8]韩贵锋,赵珂,袁兴中,等.基于空间分析的山地生态敏感性评价--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J].山地学报,2008,26(5):531-537.
    [9]单勇兵,李志江,马晓冬.基于GIS的徐州生态敏感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244-247.
    [10]李广娣,冯长春,曹敏政.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城市空间增长策略研究--以铜陵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1):69-74.
    [11]Rossiter D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Geoderma[J].1996,72(3):165-190.
    [12]刘爱华,谢正观,王家卓.GIS技术在山地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4):455-460.
    [13]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
    [14]杨姗姗,邹长新,沈渭寿,等.基于生态红线划分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江西省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6,35(1):250-258.
    [15]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等.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29(3):1189-1204.
    [16]关文彬,谢春华,马克明,等.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J].生态学报,2003,23(1):64-73.
    [17]Forman R T T.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5,10(3):133-142.
    [18]田嵩,赵树明,刘颖.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137-140.
    [19]祝春敏,张衔春,单卓然,等.新时期我国协同规划的理论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3,29(12):5-11.
    [20]李明晶,刘洁贞,李颖,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控制线划定与管控方法--以肇庆市生态控制线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5,31(9):51-55.
    [21]甄延临,王迎英.新型城市化与水乡肌理双重背景下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以浙江嘉兴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2):102-107.
    [22]伍炜,吕晓蓓.对生态线资源认识与利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园林,2009(3):74-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