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腔革命”的起点与高度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汪禄应
  • 年:2015
  • 作者机构: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 会议召开时间:2015-12-01
  • 会议录名称: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九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H109.4
  • 学会代码:JSQQ
  • 学会名称: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
  • 页数:15
  • 文件大小:718k
  • 原文格式:O
摘要
<正>瞿秋白落实到"文字革命"的汉语现代化探索,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汉语革新影响面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努力,或者说,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瞿秋白将它命名为"第二次文学革命"。~([1])为什么是"第三次"?前面的"第一次"、"第二次"是什么?1931年瞿秋白本人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等文章中对此曾做过相当充
引文
[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52.
    [2]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884.
    [3]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40.
    [4]近年来,孙静、方长安、肖向明等都有著述将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文体革新概括为“文体革命”。
    [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48—153.
    [6]傅修海.时代觅渡的丰富与痛苦——瞿秋白文艺思想研究[D].中山大学,2009:079.
    [7]王铁仙刘福勤.瞿秋白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045.
    [8]王文鸾.瞿秋白与五四运动[J].前线.2011(5):9—10.
    [9]汪禄应.从“白话革命”到“文腔革命”——瞿秋白与胡适汉语革新比较研究[J].求索.2018(8):140—141.
    [10]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53.
    [11]粱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就阐述了“文字移人”的作用。他指出:“然则吾书中主人翁而华盛顿,则读者将化身为华盛顿;主人翁而拿破仑,则读者将化身为拿破仑;主人翁而释迦、孔子,则读者将化身为释迦、孔子,有断然也。”
    [12]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9.
    [13]张品兴.粱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884.
    [14]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00.
    [1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14.
    [16]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76.
    [17]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85.
    [18]王彬彬撰文指出:“瞿秋白热爱文学,这不错,但他从未以文学为职业,文学家的角色意识从未建构起来过。因此,当他指导和领导‘左联'时,也只有政治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角色意识在起作用。指导和领导‘左联',与此前指导和领导城乡暴动,并无实质性区别,都是为政治服务。”参见《南方文坛》2009年第一期第68页。
    [19]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72.
    [20]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609.
    [21]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620.
    [22]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622.
    [23]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622.
    [24]梁启超是1895年“公车上书”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由政治转向学术。从1895年的《中外纪闻》到1922年停刊的《解放与改造》的27年,梁启超创办的杂志30余种,其中包括《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著名报刊。随着他的《变法通议》、《自由说》、《中国积弱溯源论》、《新民说》等文章以及《新中国未来记》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梁启超的政治言论影响力在《新民丛刊》时期达到鼎盛。
    [25]据张家康的研究,在任《晨报》两年时间里,他调查了苏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外交、民族等各个方面,撰写了60多篇苏俄通讯,其中遗失了10多篇,《晨报》以《莫斯科通信》专栏发表了40多篇。参见《文史月刊》2004年第6期《瞿秋白的报人生涯》一文。
    [26]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8.
    [27]1937年,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
    [28]从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到1935月1月中央分局转移,瞿秋白共主编发行《红色中华》24期,即发行到第264期,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珍藏有江西省会昌县西江区农民刘根水1954年捐献的这张报纸。这张报纸1994年被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藏品,因为这第264期报纸目前尚未发现第二张。1935年11月《红色中华》还曾在陕北复刊,复刊是从第241期开始印发的,因为转移到陕北的中央机关已经失去与中央苏区的联系。
    [29]1898年开始梁启超提倡小说翻译。据陈平原统计,从1889年至胡适提倡白话革命前的1916年,翻译小说这796种,其中1906年至1908年的三年又是一个高峰,翻译小说的总量大致是创作小说的两倍。参见陈平原著《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043页。另有资料表明,1905年至1918年间,翻译小说的数量约有1000种。其中林纾的“林译小说”与鲁迅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翻译,都是可以考察的重要现象。
    [30]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24.
    [31]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9.
    [32]根据赵健对1906年翻译小说语言使用情况的统计,《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时报》、《小说月报》共发表136篇,其中文言小说107篇,白话小说39篇。可见在这个领域,文言的使用占绝大比例,其他方面更不用说了。参见赵健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晚清翻译小说文体新变及其影响——以晚清最后十年(1902—1911)上海七种小说期刊为中心》。
    [33]梁启超.小说丛话[J].新小说.1903(5).
    [34]少年中国之少年.《十五小豪杰》译后语[M]//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红,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7.
    [35]黎锦熙1934年出版的《国语运动史纲》的《序》第一节就是《论“大众语”》。文中对“大众语”的讨论相当周密。在反对拉丁化的黎锦熙看来,大众语是一种有建设性的标准方言,“从教育的意义上建设‘大众语',就是……使这种标准方言成为‘一国全民族大多数的人同时彼此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普通话”。
    [36]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重“眼”轻“耳”。但清末开始,一系列围绕着口头表达展开的文化现象“言语文化”(包括口头文化和与之相应的书面文化)迅速兴盛起来。参见王东杰《口头表达与现代政治: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的“言语文化”》,2009年第12期。
    [37]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611.
    [38]摩西.《小说林》发刊词[J].小说林.1907(1).
    [39]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747.
    [40]赵健.晚清翻译小说文体新变及其影响——以清晴最后十年(1902—1911)上海七种小说期刊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7:009.
    [4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40—1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